墓地风水--松隐禅寺简介
发布时间:2015-01-08
松隐禅寺华严塔为先有寺后建塔,寺有‘浦南第一山’之誉,塔有‘松溪不二塔’之称。华严塔,是浦南现存唯一古塔。元代至正年间(1357年)松隐庵建成后23年,即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年),规模日广,唯庵禅师(德然和尚)谴徒惠照、道安等募资建塔。因塔内藏有华严真经81卷,故塔名“华严”,塔历时四年建成。禅师德然和尚刺指沥血,请高僧道谦等写华严经时据传天为之雨花。
如今的松隐禅寺华严塔已恢复其明初建制,七级方形砖木结构楼阁式,通高32米。一层塔身设平座回廊,四面龛门,塔心室供奉佛像。二层塔身南北两面开门,其余设花式格窗。每层砖砌方形塔身,外饰白灰。回廊花格围栏,上部外挑飞檐。三、五、七层四面设龛门,二、四、六层则只有南北两门。塔心中空,有木制台级由二层起可拾级而上,迂回回廊向上登至顶层观光。一层至二层则有塔外回廊专用木梯向上,现已不对外开放。塔顶四脊封檐,上承覆钵、刹杆、相轮、宝盖、宝瓶、宝珠组成的塔刹,宝盖用两根铁链与七层檐角相连,形成完美整体。塔身挺直坚牢,周围景色优美。水陆交通便利,汽车可直驶寺内,塔河萦回于南,拱桥临跨两岸。巍巍矗立于新修复的松隐禅寺建筑群之间,与古刹一道向人们展示这里曾有的辉煌。于亭枫公路北眺,古塔高耸云树之间,美不胜收。
塔顶奉宝珠时天又雨花,纷郁盘空而下,十分惊异。塔建成后,登临原眺,九峰三泖之秀丽,竭浦东海之浩瀚,尽收眼底,四方旅游者,日益增多。当时华严塔为七层,为飞檐翘角楼阁式佛塔,高31.25米,方形。砖木结构,塔内有梯级,飞檐外出,檐牙高喙,扶栏傍翼,风铃叮当,悠扬悦耳。近地两层,周以崇阁,上奉千佛,下供释迦、多宝二位如来像,傍立翊卫诸天神。据《松江府志》载:“有城内兴圣教寺塔(今松江方塔),松隐华严塔,城西圆应塔(今松江西林塔)与西郊礼塔(今松江李塔);四塔耸峙,遥遥相望,为峰泖间秀色,增添无限风光。”华严塔与浩淼三泖、翠迤九峰构成“峰泖塔林”奇观,闻名江南。华严塔历经六百多年沧桑岁月,年久失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两次重修。
1999年,由金山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出资200万元,按原塔风貌重新进行修复。这次大修还从塔顶宝瓶中发现元、明、清历代文物39件(组),内有明代释迦牟尼三世佛三尊,元代龙头鱼尾铜怪兽,明代贴金木座佛,镂孔金冠、钱币、白瓷像、鎏金银人像,清代纯金金莲花童子、银龛木雕像、佛牙、念珠、鎏金银佛等。尤足珍贵的要数15颗乳白色,带珍珠光泽的舍利子,实为罕见。元代的鱼龙铜怪兽,不知为何物,亦为前所未见,文物研究人员认为颇具研究价值。元代血书《华严经》也大放异彩,不仅论证了惟庵和尚刺血写经和华严塔塔名的史实,还给研究上海宗教提供了重要资料。
1999年8月30日宝瓶升顶,除原有文物外,又增添了金山农民画(瓷板)、黑陶、农民画银质纪念章、金枫黄酒、纪念币、玉佛手等,留存后世。整个工程于12月底竣工。修复天宫,复原飞檐、回廊、平座栏杆、扶梯,重新安装风铃,更换了宝瓶、塔刹和塔心木,对塔身内部隐蔽工程用钢筋水泥进行加固,又新安装了泛光灯。修复后塔高32米,飞檐翘角,风铃叮当,重现古塔风采。
2002年4月27日华严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塔是江南地区较早使用琉璃构件的古塔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华严塔的结构形式在上海古塔中别具一格,有着鲜明的特色。塔身砖砌,各层有腰檐、平座和围廊;塔檐和平座之下均有斗拱挑托。二层围廊安置格窗,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楼阁形式;七层塔身外壁镶嵌有彩色琉璃砖雕坐佛像三尊,琉璃坐佛雕砖以绿、黄两色为主调,佛像结跏趺坐,背光、衣饰较多地保留了元代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