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心寄哀思、上元传情”

发布时间:2014-08-15

上元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人文情感因素最丰富的节日。上元节(即元宵节)是传统春节的最后一天,也是除旧迎新,预祝丰年的高潮。在上元节的文化中,不但有张灯观灯的热烈气氛,还有一种积极向上、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的力量。

    在这一天里,家人一起吃汤圆,共同出行,怀念亲人,祈盼来年祛病延年,家人平安,这就是一种凝聚力。上元节的来历、民俗活动、节令食品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消除灾难、祈求健康、家人团圆的美好祝愿。

    上元节的来历
    上元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时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也叫“元宵节”。
    上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其中上元天官是正月十五日出生,这样,农历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上元节的民俗活动
    上元节这一天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通宵张灯,供人观赏为乐,所以也称为“灯节”。据说,上元张灯之俗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汉明帝为提倡佛教,赦令正月十五日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还下令士族庶民家家挂灯。此后相沿成俗,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成为民间盛大节日。
    上元节之夜,除张灯外,还有猜灯谜、走百病、吃元宵灯节日活动,以及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滚狮等风俗。传承至今,仍盛行不衰。比较有代表性的岁时风俗有:
    上灯落灯。亦称“试灯收灯”,是元宵节前后的张灯活动,此俗明代已流行。清代在江南一带,通常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节日期间,民间有吃圆子和面条的风俗。走三桥。又称“走路安路”、“走百病”,是一种消除灾难祈求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男女相率出游,过桥度厄,称走过三座桥,可以免去百病。
    摇竹娘。流行于福建、浙江等地。是一种希望孩子快长快大的祝愿仪式。元宵节夜深时,当地竹农让小孩单独去竹林,选一株去年长高的健壮青竹,双脚并立,在双手高举过头的地方,扶着青竹摇动,俗信竹神能帮助孩子长得壮实高大。

    元宵节煮食圆子的习俗
    上元节这一天,在饮食方面,民间习惯吃圆子、年糕、饺子等,以示家人团聚,生活美满。其中以吃圆子最为常见。
    圆子俗称汤圆,也称“元宵”,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日,差不多家家都要煮食圆子。圆子以糯米粉制成,做成圆形,又黏又圆,象征亲密团圆之意。圆子味道可口鲜美,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视频。
    圆子作为元宵节的当令食品,因其外形的“团团圆圆”。具有象征团圆、和睦、幸福之意。

    一千多年以来,元宵煮食圆子之俗所以能长盛不衰,流传至今,除了圆子本身味道甜美以外,同它所具有的美好象征意义是分不开的。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