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人口大国,每年死亡人数近千万,无论是土葬、墓葬,还是骨灰寄存,都占用大量资源,是不可持续的。据民政部相关研究机构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死亡人口数量将达到新高,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因而,推广生态葬成为当前必然而又迫切的最佳替代选择。
在我国,尽管早在2009年,国家民政部就发文明确了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移风易俗、减轻群众负担、可持续为殡葬改革的目标,各地政府也在近几年纷纷推出生态节地葬法的引导措施和补贴办法,推动实施绿色殡葬。然而,由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由来已久,要做到在全国范围内让人们普遍接受生态葬绝非易事。
从各地反馈的情况来看,通过近几年生态安葬的宣传造势,加上社会的进步,“入土为安”的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而主要的顾虑集中在两点:一是绿色殡葬提倡的不留骨灰、不设墓碑的形式,与传统的扫墓祭祖活动不相契合;二是认为生态葬过于简单、草率,在“情”字上说不过去。因此,生态葬能否推而广之,关键在于能否在契合人们传统观念方面做足文章,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生态葬的推广前景很可能会柳暗花明。
首先,还是要继续在消除人们“入土为安”的观念上做好进一步的宣传造势。应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公众宣解:树葬、花葬、海葬,都是植根于大地,海洋亦是蓝色国土。故此,无论哪一种生态葬都是体现了“入土为安”,与传统的安葬方式并无本质区别。
其次,生态葬的推行,要满足人们扫墓祭祖的需要。各地可否考虑在生态安葬点设置庄重大方的祭祀墙或电子祭祀屏,上书逝者名单,供悼念之用。各地民政部门还可以开设全国联网的网上悼念系统,逝者家属可以自行上传逝者资料,经民政部门审核确认后,建立逝者悼念室,家属可在悼念室通过献花、献诗、献挽联、放哀乐等,满足祭祀心愿。目前,四川等地已开设了网上悼念系统,显示了很好的效果,关键是在全国普遍推行并使人们形成新的祭祀观念及习惯,这就需要全国一盘棋,再加一把劲了。
同时,针对人们“死者为大”的普遍心态,生态葬应在简朴的前提下,力求使安葬仪式做到肃穆庄重,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各地民政部门可否在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全国同步的网上悼念仪式。悼念仪式的最后一项,则是人们点击进入各自的悼念室,祭祀逝去的先人。其实,现在未在家乡工作或居住的人们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不少海外游子,每年回到家乡祭祀的机会甚微,网上悼念,正好适应了他们的需求。何况,随着网络进入寻常百姓家,相信网上祭祀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人们最为普遍的祭祀方式。
可喜的是,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发展,生态葬作为文明节俭、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丧葬方式,正在为人们逐步接受。据悉,广西开展海葬工作三年来,报名人数翻倍增长,广西本地参与公益树葬、花坛葬等绿色殡葬的人数也有明显增加。北京市实施海葬20多年以来,全市有统计的海葬业务已超过1.2万件。
其实,我们不应该固守陈旧的观念,俗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更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繁衍,作为逝者的亲人,应当具有这样的胸怀:有山的地方即可祭祀,有水的地方即可缅怀,何必拘泥于一个固定的墓地。只要我们在生态安葬的问题上,多在契合人们传统观念方面做足文章,打好”情“字这张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态安葬一定会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