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生死都需兼顾的清明节

发布时间:2016-05-14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内涵最丰富的一个节日。它是扫墓节、感恩节、思亲节、植树节、踏青节、体育节、青团节……内容真是缤纷绚丽,丰富多彩。对于清明文化,我们需要从各个角度去认识它,挖掘它深厚的文化涵义,并且推陈出新,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我则想,一方面,事物由一而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由一生多,多从一来。另一方面,月映万川,川川见月,九九归一,多中有同。这就是多样性中的同一性。清明文化也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认识它,统领它。林林总总的清明活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清明文化,这些清明文化虽然形态多样,内容各殊,但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

    生者死者都兼顾:既是悼念死者,也是关爱生者清明活动的主客体是什么呢?它有着重性,死者和生者既都是主体,也都是客体。

    先来看祭扫的生者。他们在清明前早早地进行了纸钱、花篮、食品等物质的准备,还做了联络、书写悼文、思念等的精神准备,去墓地进行种种祭扫活动,是清明的当然主体。然而,他们也是服务的客体。通过这样的清明祭扫,对亲人的思念、感恩、祈求之情得到了表达,他们释放了或者暂时释放了心中的压抑,清明祭扫后会觉得一种心理上的解脱和轻松,产生一种探望过亲人后的愉悦,从而使自己成了被服务者和受益者。

    再来看长眠者,他们也是这样,既是清明活动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们想象中具有一定主观能动作用的、会施恩泽于后人的主体。后人们探望他,送食品给他,象征性地送钱财给他,但同时,人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祭悼活动,他将保佑后辈的健康、事业的顺利和婚姻的圆满。他们至少是潜在的活动主体。可见,在清明文化中,服务者和服务的受益者具有同一性、转换性。这是清明文化中体现出一种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朴素辩证的思维方式。

    我们再来看清明活动的内容,既有满足长眠者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活动,例如,人们为其准备食品、纸钱,也会倾诉和告知。这是要让长眠者知道后人的生活情况。这些活动直接目的是为长眠者服务,间接地为生者服务。传统的清明文化中还有是直接为生者的健康、生产、愉悦等服务的丰富活动内容,清明植树是为生者美化环境、绿荫后人;荡秋千、踢毽子、放风筝等体育活动是要让后人健康快乐,做青团、做塌饼等饮食文化活动,还有郊游、踏青等游乐活动,都是为生者。可以说,我国的传统清明文化,考虑到了要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活动的目的,活动的内容,充分考虑到两个世界。它体现的思维方式是朴素辩证的。[文 / 朱长超]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