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上海古园墓地: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古园月谈》

发布时间:2017-11-18

上海古园墓地:有特色、有亮点、有品位的《古园月谈》

   本意随手翻阅几份企业报,不期翻到《古园月谈》2017年第1期,刊标明明标志着“创刊号”,兴致所至,从《园闻其详》的几位部局领导的来园调研,新闻组稿,到B版的《业报频传》的多种研讨会、“清明爱心祭”公益祭祀,海葬公祭典礼报道;从《工部上书》的葬式创新展现的无限创意智慧,到以八宝景天为代表展现的《绿意古园》;从《看图说话》中,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为标题的新领导班子的集体亮相,到《园中啄木鸟》啄出工作中尚存在的不足,我发现每一栏目都各有特色,各有精彩之处,竟用两个多小时,靠着放大镜将其一览无余。

   如果将其简单概括为图文并茂、精彩纷呈,恐怕难以说明这份企业报的真正价值所在,我即兴还想补充几点:我作为殡葬文化研究工作的参与者,深感殡葬文化是一个博大的体系,其创新有无穷的潜力。通过这份企业报的生动具体、贴心接地气的篇篇短文,感到文化创新的第一源泉还是来自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服务员或其他工作者。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们的殡葬文化研究,就是要以他们为源头、汇聚群众的智慧、提出研究课题,然后才能真正登堂入室。

   再则,企业报提供给我们最直接的是各类生动的人生故事。《古园月谈》便是这样。至于这些故事的言外的蕴意、深邃的哲理、文化的启迪、精神的闪光,需要读者继续思考去诠释那一长串省略符号。例如,唐康燕的那篇《托付,源于信任》,说的是国际闻名的中国“三钱”之一钱伟长的女儿约请古园在其父母亲墓碑前定期维护绿化,又说7月30日是父亲的祭日,以及在往后不久的父母亲结婚纪念日,分别为二老各敬献一个花篮。当公墓方告诉她将保证按时兑现,并说明在第一时间,将视频信息转告她时,她说:“不用了,我信任你们!”这句话让古园的服务人员久久地感动。进而言之,我们的代客祭扫以及其他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也在此么!这不正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服务工作努力的方向么?!托付,来自信任,至理名言。其三,《古园月谈》在文风上写出了“自我”,写出了“我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才做到有自己的特色、亮点、体现出品味和趣味。写出“我自己”,不仅在于写了“我的故事”“我的服务经历”,更在于文字下所蕴含的墓地古园人岁月历练中的感悟,把握的人生哲理和业务精髓。

   这些感悟、哲理,来自个别“底层”人物的思考,但对大多数人以至高层次人物都同样具有激励性和启迪意义。例如,顾王莉写的第一线的服务员沈红,对墓园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有自己的理解。她说:“客户相信你了,就会介绍朋友来,服务就是做好口碑。” 沈红的真情服务,致使一位失去伴侣的五十多岁的女士,要想再找一位人生伴侣时,也乐意找沈红当参谋。能让客户把自己当亲人,愿意向自己诉真情的业务境界,是我们应该持续追求的。

(本文作者丁长友,同济大学教授、《殡葬文化研究》特约编辑)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