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祭祖祀鬼的种种习俗古来有之,然而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生活着一群托拉查人,那里的逝者——包括他们的遗体——与家人并不分离。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偏僻角落,塔庞·拉拉于2006 年去世,享年 65 岁;一位家人照料遗体时扶正他戴的眼镜。绝不让死者无人陪伴。孩子们会称逝者为“马库拉”,意思是“病人”。“我们相信即使父亲成了马库拉,他的灵魂还在这个家里。”
在托拉查这个地方,死重于生。家人和朋友在检视黛博拉·毛帕的遗体。她死于 2009 年,享年 73 岁。遗体用福尔马林处理过,会缓慢木乃伊化,如果保存良好,据说能为子孙带来福泽。托拉查人循序渐进的殡葬行为,比起我们”人死如灯灭“的仓促葬礼,是否更能体谅悼亡者的哀恸心情?家人把据说活到了115岁高龄的庞孔·兰 特·兰特的遗体用座椅支撑起来,让他荣耀门楣。这种罕见的祭拜行为名为“嘀啪嗒咚哐”,只有上流家族才会举行。托拉查殡葬习俗至少可追溯至公元 9 世纪。我接近这样的场面,本来是有些忐忑的。毕竟一般人看见死尸会觉得毛骨悚然。可是在看过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出奇地平静和好奇。每个人都喜气洋洋,衣着光鲜,那份快乐看起来非常真挚。有一股霉味,就像一堆捂了几年的湿毯子翻出来。场景当然古怪,却意外地并不瘆人。
“有句俗话,说在托拉查地区,人活着是为了死的风光。” 男丁们把母亲的遗体抬向墓室的时候,缇尼·帕提永一时难抑悲痛。爱思特尔·帕提永死于十个月前,终年62 岁。此前她的遗体一直停放在家里,亲人用这段时间细细筹办了她的葬礼。但跳开世俗、葬礼费用等世俗羁绊,回到这一习俗本身,我觉得,托拉查人可能只是比我们更深地参透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普遍心理。为什么我们把自己推到对死亡如此避讳的地步?质疑托拉查人为何会有这种习俗是没有意义的,它与我们诸多丧葬习俗其实并无本质差异,都寄托着我们深深的哀思和满满的怀念。里斯蒂娜·班内于 2011年离世,此刻她的遗体被儿子巴托洛梅乌斯·邦加举起,孙子杰里·普特拉·邦加在一旁摆姿势合影。托拉查人有一半以上在外地生活,葬礼是家族团圆的盛事。有人把自家的祖坟指给我看。他说里面沉眠着十多位亲人。“我父亲就在里面。但我还在世,所以他并没有真死。我母亲也在里面,但我有女儿,所以她也没有真死。我的女儿们接替了我母亲的位,我接替了父亲的位。” 【文章转自国家地理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