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遗骨罐里装满了不尽的乡愁

发布时间:2015-09-17

高秉涵老人

    他或许是普通老百姓中以一己之力运送亡者骨灰罐最多的人。台湾退伍老兵高秉涵自1991年起频繁奔波于海峡两岸,义务为亡故的山东籍台湾老兵寻找到了叶落归根的葬灵之地。迄今他已陆续捧回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帮助100多个家庭实现了生死相聚的梦想。

    今年2月19日晚,当年逾古稀的高秉涵老人踏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活动的红地毯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这份由央视资深新闻主持人白岩松宣读的颁奖词向人们描述了一幅蕴涵人性之美的思乡风俗画—— 出生于山东菏泽的高秉涵,13岁就当了兵。1949年秋天随着国民党军队溃退去台湾后,他又成了流落台北街头的孤儿。几经周折,高秉涵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19 63年出道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而那个所谓“逃兵”的家就在对岸厦门,他本是渔民,与偏瘫的母亲相依为命,在一次给母亲抓药的路上被强拉入伍到了台湾。碰上天气晴朗时,隔着并不宽阔的海峡,一眼就能看到家乡,他决定利用自己的渔夫本领游回家。他偷偷搞到一个汽车轮胎,趁人不注意时坐轮胎下海,游了整一夜。天快亮时,他到岸了。海水冲涩了眼睛,他尚未看清便举手大喊:“我是从小金门逃来的,没带武器!”可没想到,他游了一整夜,最终却游回了金门海岸。一星期后,这个因“回家”获罪的“金门逃兵”被处以极刑。

    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两岸开放探亲后,已成为挂牌律师的高先生终于有了帮助那位老乡完成回乡夙愿的机会,在经过一段很为曲折的寻访,高秉涵第一次从台湾捧回了老乡的骨灰罐。至此,背负了三十多年心灵十字架的高秉涵才得以舒缓、平静。

    家是什么?高秉涵说:“家就是这个曾经再怎么努力都回不来的地方,但我从没有放弃过努力!”60多年生活在台湾,镌刻在高秉涵脑海中的却是另一个地名:山东菏泽。他出生在菏泽,在那儿度过了年少时光,菏泽才是他的家乡。高秉涵想家,但也深知,对他这样一个大半生住在海岛上的“外省人”来说,通往家乡的路意味着什么。余光中先生在一首诗中饱含深情地写道:“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高秉涵曾想过各种办法来联系母亲。1979年,大陆与台湾尚无法通信,他委托美国的同学帮忙寄出第一封家书。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村子是否仍在,就写了“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不长的信中,他写道:“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地活下去,就是为有朝一日能再见到我娘一面,绝不会像两个姐姐一样,在抗日战争爆发时,就生死不明……娘,我会活着回来!”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头,杳无音信的两个姐姐实际上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干部,在他踏上逃难路那年才第一次回家。年迈的母亲找回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等待终于耗尽了她的全部生命,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宋书玉逝世于吉林辽源……

    如今,两岸已经开通直航,回家不再如先前那般艰辛。20 0多个从菏泽一路历经战火和逃难来到台湾的同乡,组成了“菏泽旅台同乡会”,高秉涵在同乡会里最年轻,被推选为会长。他视每一个同乡为亲人,虽已无法再见母亲,他却尽力帮助每一个同乡。75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年清明或中秋陪伴想要回家的同乡一起返乡。“我答应过他们,只要还有一个人要回家,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回来。”对每一个希望魂归故里的乡亲,他都会亲手带上骨灰坛,站到菏泽老家的村头,完成骨灰主人生前的愿望。

文 / 梅 川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