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发展公墓旅游的三个秘诀

发布时间:2015-09-13

发展公墓旅游

    很多出过国的人,都有“被带”到外国公墓去参观的经历。但因不收门票,省了钱,也很有看头,故而很少有人因“被带”公墓而投诉的。但是,在国内,公墓的“待遇”却绝然不同。

    上海的经营性公墓,如滨海古园等是1984年之后相继建设起来的,具有起点高、发展快、文化丰富的特点。上海已有44家经营性公墓,除少数骨灰堂之外,大都生态环境十份优越、文化景观很有特色,交通也相当便捷,很符合作为旅游景点的基本要求,理所当然是上海的重要旅游资源。

    上海空间逼仄,旅游已成为上海人的生活必需品。上海的各个公园,人满为患,有的旅游地如城隍庙,已有发生“拥挤踩踏事故”之忧虑了。正在建设的迪士尼乐园即将开放,经营者公开表示:不愁没有游客。有专家预测,游客将超过1亿!在旅游资源上颇为饥渴的上海,为什么不能开发公墓旅游呢?

    作为公墓工作者,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公墓不能成为旅游胜地呢?最大体会是,公墓旅游前景广阔;最大的苦恼是,人们对公墓旅游还是忌讳多多。突破世俗对公墓的心理忌讳,是实现公墓旅游大发展的主要路径。这种突破的最后完成寄希望于科学的普及。美国的航天器已登火星,中国的月球车已长驻月球,但是,世人对生命的科学认知非常薄弱,对鬼神的迷信依然浓重,这种奇特的反差,给了我们公墓人巨大的障碍,也提供了巨大的启示:殡葬,不能再是科学的处女地了!

    上海正开始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然而,开展殡葬领域的科学普及之路还很长很长。我们有点急不可耐。科学家正在纷纷进社区搞科普,但我们等不来科学家进殡葬。我们必须学唱“国际歌”,自已先振奋起来,为发展公墓旅游而努力。那么,公墓旅游如何突破呢?这需要要掌握三个秘诀:

    秘诀一:要充分发挥“月光效应”。人人喜爱月亮。把美丽的神话赋予了月亮,月中嫦娥、吴刚、玉免等的故事,妇孺皆知;把美丽的爱情也赋予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歌人人会哼上几句。总之,月亮是美好象征。然而,科学告诉我们:月亮上坑坑洼洼,斑痕累累。那未,月亮为何看上去如此皎洁、明媚?答案是:借助太阳!这就是著名的“月光效应”。

    秘诀二:善于配置旅游资源。公墓尽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多半与死者有关,作为纯粹的旅游,常显单一。从“一日游”的要求来看,尽可能要让旅游的景点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性,以让人们在旅游中始终是兴致勃勃的。因此,公墓要学会管理学中资源配置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将公墓周边及线路上的旅游资源“为我所用”。公墓不必样样“我要拥有”,但要学会“为我所用”的本事。

    秘诀三:积极发挥辐射效能。公墓旅游,其目的、功能、作用、意义,可以有很多话要说,编一本《公墓旅游学》对于丰富中国的殡葬学,填补殡葬学科的空白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殡葬工作者最怕受到社会歧视,最苦恼的是被边缘化,这种情况在今天却依然十分浓重。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如果说我们难能要求别人先转变观念,那末,我们应自已先行动起来,做出业绩来,让人刮目相看。

文 / 徐秀荣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