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殡葬

发布时间:2017-09-06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殡葬

   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以殡葬惠民利民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化各项殡葬改革工作,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绿色殡葬发展模式。

   一、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建立绿色殡葬制度:

   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民政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等重大部署,着力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结合北京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北京市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殡葬建设的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形成了北京市殡葬事业发展的总体设计,确保了中央决策部署在北京落地见效。

   二、探索葬式葬法创新,建设绿色殡葬设施:

   一是积极推出骨灰自然葬。骨灰自然葬是指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安葬区域以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景观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的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骨灰自然葬既满足“入土为安”的传统安葬习俗,又以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长青园骨灰林基地、太子峪陵园、长安园骨灰林等公墓已建成自然葬安葬区。骨灰自然葬一经推出,即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二是积极推广骨灰海葬。率先制定《骨灰撒海服务规范》(DB11/T 664—2009),形成了“1042”骨灰海葬服务模式,即“十免费”、“四便利”、“两公祭”,骨灰海葬得到了社会广泛接受,骨灰海葬量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三是全面推进生态墓园建设。确立了“景观优先、先建公园后建墓园、建墓(地)不见墓(碑)”的建设原则。生态墓园绿化覆盖率达到90%左右,能够提供自然葬、树葬、花葬、草坪葬、水景葬、自然石葬等多种生态葬法。生态墓园消除了人们以往对传统墓地的阴森印象,让生态墓园融入城市景观之中。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已建成全市首个生态示范墓园,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已建成全市首个农村公益性生态示范墓园。到2020年,有墓地的区都将建设一处生态示范墓园。

   三、完善绿色殡葬惠民政策体系,减轻群众丧葬负担:

   出台实施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办法,率先实现了丧葬补贴城乡同标准、全覆盖。制定《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北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及《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的通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免费提供骨灰海葬;对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免费提供骨灰自然葬;对选择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免费提供遗体接运、遗体火化等6项基本殡仪服务;对本市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免费提供公益性骨灰格位安葬。殡葬惠民政策切实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加强绿色殡葬的宣传引导,营造推进殡葬改革的良好舆论氛围:扭转传统殡葬服务封闭、沉重、神秘的社会认知,大力提高殡葬开放程度。

   牢牢掌握宣传主导权,以新闻发布会、与主流媒体合作等方式,主动发声,正面引导。特别是紧紧抓住清明节等重大节日,将绿色殡葬成果、殡葬改革举措、殡葬惠民政策在电视台、广播电台以及地铁线路上滚动播放;推动全市殡葬服务单位主动向媒体、向公众深度宣传殡葬服务品牌、优质服务团队和服务一线先进个人,现场及模拟演示规范化服务流程、个性化告别、定制化礼仪服务、最新殡葬科技产品。开放式的殡葬宣传,赢得了社会积极反响,增强了公众参与殡葬改革的积极性。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坚持殡葬惠民利民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确保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为殡葬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民政部门户网站)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