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墓存量用地逐年减少。而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年死亡人口正逐年上升。在殡葬用地受限的情况下,上海各大公墓都面临着愈加逼近的“死墓危机”。
如何在葬式开发上倡导更加节地以延长经营周期,并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安葬需求,成为摆在各家公墓面前的一道难题。事实上,在热销的传统墓型设计方面,其占地面积正朝着节地化、小型化方向转变。在新型葬式的开发上公墓也做了不少努力,利用起园内一切可改造为葬式的资源,如花坛葬、草坪葬、树葬、景观葬等等,这种做法也是对葬式产品的探索开发。节地主题和葬式产品创新,成为并行的趋势。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积极探索节地葬式新路,在近几年接连推出“博爱苑”骨灰壁葬、“普爱苑”骨灰坛降解深埋葬的基础上,于2014年12月底又着力推出了新型的惠民节地葬式众爱苑,并在徐泾西园、颛桥寝园两家公墓首批试点推出,今后还将在其他所属公墓陆续推出,并结合错时祭扫联动活动,为选择这一节地葬式的市民,定期举办具有纪念意义的免费集体礼仪安葬。
众爱苑每平方米内可建25个墓穴,这也符合“众”的命名特点,每穴仅占地0.04平方米,并且每穴分上、下两层设置,可容纳两个特制骨灰坛。与目前1平方米/座的传统墓型相比,众爱苑节地葬占地面积下降了25倍之多,大大节约了有限的公墓用地。这种葬式既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长期保留骨灰的安葬诉求,而且首批每穴9800元的价格也能让更多市民承受。
众爱苑的推出,是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坚守惠民责任的体现。中心由市民政局成立,专门从事相应殡葬服务管理。因此,中心的性质和具有的国资背景,就决定了所属公墓单位在保证规范经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公益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践行公益惠民责任的使命,尤其在惠民葬式开发上从博爱、普爱、到众爱,保证了推进的力度和开发的持续性。众爱苑的推出,使市民对墓型有了更多样选择,使价格有了层次区分,顺应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仍旧占据主流的传统入土为安观念,满足了中低收入群体安葬的现实需求。
从长远的角度看,节地葬的趋势也对市民的选择观念具有引导的作用。众爱苑集约化的特点,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从过去建造大墓到逐渐接受小墓,从选择传统样式到偏爱新式造型,乃至今后在观念上从保留骨灰过渡到有限保留骨灰,再进而过渡到不保留骨灰,而转向公墓一直倡导的去探索如何保存人生文化。这种寄托思念的方式和文化载体,比物质的留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文 / 吴 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