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仪墓地空间之所以会被视为嫌恶设施,最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与无知,只要是关于死亡的议题,便忌讳去讨论或思考。台湾《联合报》25日文章称,进步的城市需要好好规划生者的空间,同时也应该好好设计死者的空间。许多人认为,最好是眼不见为净,只要将殡葬空间迁走就没事了,事实上,殡葬空间不管迁到哪里,都会让人嫌恶,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殡葬文化”。
文章摘编如下:
暑假到德奥旅行,气候凉爽,有如台湾秋冬季节的天气,舒服的不得了!在柏林停留的几天里,我们几乎没有去逛街购物,反倒是去了柏林的火葬场,我之所以喜欢去观察不同城市的葬仪空间或墓园,是因为关于城市生死空间的观察,可以解读出一座城市居民的生活哲学,以及对于人生的看法。
柏林这座火葬场位于一座古老墓园内,入口处的古典建筑透露出这座墓园的历史久远,但是入园后,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十分现代简洁的方形建筑,连植栽树木都整齐划一,透露出德国人的理性与务实。
打开沉重的金属大门,走进火葬场室内,马上被充满诗意的空间所魅惑,整个大厅有如一座森林,混凝土的圆柱不规则的散布在大厅内,圆柱顶的圆洞透入光线,有如森林树梢叶缝泄下的光线,所有人一进入火葬场大厅,顿时被一种静谧的氛围所笼罩,心思意念整个安静下来。
混凝土圆柱所构成的森林中央有一座水池,水池上方悬挂着一颗蛋型物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起源与衍生,具有某种哲学性的象征意义。最特别的是,来到这座森林般的火葬场,没有人感到恐怖或惧怕,只是觉得庄严与宁静!
森林大厅周遭有三座大小不同的礼拜堂,是让家属举行追思礼拜的空间,火葬场并不在大厅,而是位于地下室,礼拜堂正前方有一方空间,专门摆放棺木,当追思仪式结束后,棺木便缓缓下降至地下室,直接送去火化,如此棺木不必在大厅穿梭运送,所有仪式也都在安静庄严的次序下完成,更重要的是,遗族与未亡人的心被安慰与沉淀,可以重新去面对人生。
回到台北后,几位市长候选人正在争论第一殡仪馆的迁建议题,在讨论中可以发现,台湾民众基本上是把葬仪空间视为是所谓的“嫌恶设施”,因此殡仪馆、火葬场,基本上就是房地产市场上的票房毒药。岛内会有这样的心态也是十分正常的,毕竟我们的葬仪空间并没有庄严与宁静的氛围,没有抚慰人心的空间设计,有的只是混乱喧嚣的阵仗,以及电影“父后七日”里的那种荒谬与虚无。
葬仪空间之所以会被视为嫌恶设施,最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与无知,只要是关于死亡的议题,便忌讳去讨论或思考,以至于关于葬仪空间或仪式从未好好被讨论与设计,只是一味地盲从民间道士与风水师的要求与指挥,创造出一个个令人厌恶的城市空间。因此许多人认为,最好是眼不见为净,只要将殡葬空间迁走就没事了,事实上,殡葬空间不管迁到哪里,都会让人嫌恶,真正需要改革的是“殡葬文化”。
日本这几年的殡葬空间文化也有很大的变革,例如建筑师伊东丰雄所设计的“瞑想之森”斋场,或是槙文彦所设计的“风之丘”斋场等,都是十分进步的现代火葬场与殡葬空间,不仅名称富诗意,现场空间也充满诗意及庄严宁静的氛围,完全看不见各种宗教道士的大声念经喧嚣,或是焚烧纸钱符咒等混乱场面,有的只是安祥与静默,让人心可以真正沉静下来。
进步的城市需要好好规划生者的空间,同时也应该好好设计死者的空间;殡葬空间文化的改革,需要市政单位、宗教界,以及建筑师们共同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