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墓价出现几种情况:一部分土地资源充裕的城市,批出了较大数量的建墓土地,充足的公墓土地资源和市场的平衡作用,使老百姓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这些地方的公墓价格并不高;另一种情况发生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由于当地城市人口数量不大,且有广阔的乡村腹地,许多人可以回乡安葬亲人,所以当地公墓连正常经营都存在着不少困难,更不说赚取高额利润了;高墓价主要存在于人口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北京这类特大型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每年死亡人口数量大,加上传统的入土为安的安葬习惯,造成了公墓的供不应求的情况,加上经营者的市场营销行为的作用,使公墓价格越走越高,迅速上涨到普通老百姓不能承受的程度。
所以,媒体宣传的“高墓价”只是部分大城市墓价的真实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国的老百姓都遇到了“葬不起”的问题。墓价要不要政府干预,历来存在争议。市场派认为,公墓是要消耗土地的,而土地又是有限的,所以不可有人人都能得到安葬土地,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应当以市场手段配置有限的公墓土地资源,并通过价格杠杆来限制人们对公墓的购买量。这种想法被大多数公墓经营者和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接受,但是老百姓不接受,因此政府部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墓应当姓“公”,既然是公墓就应当成为市民的公共安葬地,老百姓应当得到妥善地安葬,不应当以财富多少来决定谁有资格拥有墓位,甚至有提出将公墓纳入社会保障的要求。在这个观点支持下,有些地方的政府开始了“经济适用墓”的建设工作,城市开始建“公益性”公墓,甚至有些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年代,以行政手段规定取消公墓,规定老百姓的骨灰只能寄存在政府开设的骨灰寄存室内。部分地方开始对公墓价格进行干预,以便让老百姓“买得起”墓。
“禁公墓、办寄存”的做法,是通过人为的方式,通过“堵”的手段,压制住了购墓需求,当然就没有墓价高低的问题,短期内确实是解决墓价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这不是长远之计,因为这种方法在改革开放前曾经是殡葬行业的通行做法,在改革开放中,这样的做法被冲破。之所以被冲破,是因为骨灰寄存只解决了眼前,并没有解决骨灰的最终处理问题,这种暂时回避的做法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一旦时机成熟,购墓行为又会回来。
墓价问题涉及到政府管理手段和方法、公墓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和顾客的消费模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三者共同努力,一味指责公墓经营者赚“黑心钱”和“暴利”根本解决不了墓价高涨的问题。高墓价的解决关键在政府,政府部门对城市公墓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尽快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城市建设中给予公墓一席之地,不应当忌讳、回避公墓,国际上许多现代化城市都有公共墓地,有些城市公墓还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甚至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表。当前,我国大城市部分的公墓正自觉地承担起这个使命,将公墓打造成城市文化名片,在城市的公墓还可以为净化城市空气、营造安静生活发挥独特的作用,所以,现代城市不能没有公墓。
其次,政府应当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做好骨灰安置的保障工作,通过经济上大力补贴、行政上大力推广,甚至组织开发建设大量壁葬、草坪葬、生态葬、海葬、树葬等不占地、少占地的骨灰安置处所,保障普通老百姓去世后也得到体面的安葬。应当看到在大城市,造成墓价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替代品,购买公墓成了老百姓安置骨灰的第一选择,虽然各家公墓陆续推出了价格低的安葬骨灰方式,但是由于分散于各家墓园,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和推介,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价格低的葬式,在经济上并不能给各家墓园带来经济利益,公墓不可能进行全力推介,这也影响了老百姓的知晓度和选择积极性。所以低价位、保障型的安葬骨灰方式主要提供者应当是政府。
文 / 何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