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殡葬中心召开上海殡葬博物馆陈列改造专家会议

发布时间:2017-07-04

上海墓地:殡葬中心召开上海殡葬博物馆陈列改造专家会议

   上海墓地网报:为有序推进上海殡葬博物馆陈列改造工作,集思广益,深入完善陈列大纲文本。7月3日下午,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在龙华殡仪馆召开了“上海殡葬博物馆陈列改造专家顾问会”,就陈列文本征求意见。市民政局巡视员周静波、副局长张晓舜、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等领导,殡葬服务中心党委书记石冈、龙华殡仪馆党支部书记卞菁华、殡葬文化研究所所长诸华敏等特邀嘉宾,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上海社科院教授朱长超等8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殡葬服务中心主任何兆珉主持。会议听取了改陈工作小组副组长刘平关于上海殡葬博物馆陈列改造工作基本情况的报告,改陈工作小组成员胡久林作了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构思的情况报告。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角度对陈列文本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上海社科院教授朱长超:文本较好实现了哲理性、文化性与逻辑性的融合与统一,要努力把上海殡葬博物馆建设成殡葬文化研究中心、生命文化教育中心、收藏中心、信息中心。

   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陈列文本的主题积极向上,谋篇布局完整,章节分布合理。可以从生死观的高度、知识点的丰富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以此传播阳光的、现代的殡葬观念。

   上海大学教授吕建昌:陈列主题立意高,文本框架构思巧妙。在后期的陈列文本完善中,注意适度增加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殡葬遗存、遗址、展品,进一步烘托既定主题。

   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审完颜绍元:展览主题概括很精辟,因为殡葬文化本质就是人们从死亡角度来思考生命的学问。可以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核心理念出发,对古代殡葬进行完整的概述,体现殡葬文化的核心要义。

   上海民宗委民族宗教专家张志诚:上海殡葬博物馆作为行业博物馆,要把视野扩大到民族、宗教的发展上,以此更好地诠释殡葬文化。

   同济大学教授丁长友:主题提炼精确,陈列文本从生存、生命、生活三位一体的角度,强化了“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体现了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符合传播对象的需求、符合展陈目的、符合现有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教授郑奕:改陈工作要注重“展与教、馆与校”的结合,强化殡葬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讲好殡葬行业的故事、讲好殡葬人的故事,在形神之间,树立好“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这个魂。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陈展要抓住重点,要把落脚点放在现代殡葬事业发展上,讲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抓住3D打印、生命晶石、绿色火化炉等历史性节点和新生事物,昭示现代殡葬发展的历史走向。

   殡葬中心党委书记石冈强调,目前的陈列改造呈现出了讲政治、讲专业的特点。对后期的推进工作,石书记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精雕细琢,要具体消化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进一步推进改陈工作。把握好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逻辑关系,把握好专家和大众的关系,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讲好故事、直抵人心。二是要科学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讲规矩、讲质量,职责要明确、程序要清晰,确实把好事办好、把文化事业办好。

   张晓舜副局长指出,上海殡葬博物馆要在陈列内容上精心筛选,讲好上海故事,要讲得形象生动;把握好“葬”的时间节点,比如,火葬这种葬式起源较早,并在宋元时期有较为长足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沿用,是否在葬的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通过殡葬具体业务三个环节(殡、葬、祭)的讲述,来尝试性探索“祭”之后的内容,树立起上海标准,打造殡葬博物馆的2.0版;通过二维码墓碑、网络祭扫、生命晶石、人文公园建设等新生事物的描述,使人们在参观中,看到殡葬的未来发展方向。

    据上海墓地网了解,周静波巡视员在讲话中对陈列改造工作的推进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弘扬先进文化。要坚持政治导向的正确性、殡葬文化的先进性、文物史料使用的准确性、陈列形式的艺术性等四个方面的结合,通过改陈工作,塑造好上海殡葬的标杆形象,传播好“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价值理念;二是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陈列。做到“四个精”:精心策划、精准表达、精美设计、精良制作;三是强化效率意识,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认真研究落实专家意见,有力有序推进改陈工作。要从党风廉洁建设和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等方面,系统谋划,严守工作程序、严守规章制度,做到效率、质量、廉洁、安全的高度统一。真正把殡葬博物馆做成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性、观赏性、思想性的行业博物馆,使其成为上海殡葬的精神文化地标,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