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日,18名年轻人一道入职上海福寿园,伊华也在其中。这是她进入殡葬行业的第一天,“把殡葬做美”是她的初心。如今21年过去,策划过800余场文化创意活动,倡议并在上海福寿园墓地建成了人文纪念博物馆,在福寿园墓地旗下筹办生命服务学院,她执着地从公益、文化的角度提升福寿园墓地的品牌价值。其间,她亲历了福寿园墓地从艰难运营到成为上市公司的一步步蜕变,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员工历练成了集团高管。在全国殡葬行业,她知名度颇高,“粉丝”众多,说她是全行业数一数二的魅力女性也不为过。
第一次品牌试验~
800余场文化创意活动,伊华尤其看重前面10场:“因为最难,就像破冰一样。” 第一场文化创意活动是关于余纯顺的。 1996年6月13日,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的消息在电视上滚动播放。伊华萌发了举办“让英雄魂归故里”活动的想法。她向总经理王计生汇报,得到的答复是:“支持你,但要钱没有。” 当时,福寿园负债6000万元,账面上没有资金。伊华敏感地意识到:“这场活动或许可以让福寿园扭转局面。” 没有资金,她就众筹。她浏览报纸广告寻找赞助商。“当时,上海百盛购物中心刚开张,需要人气。”基于这一分析,她向百盛公司提出了活动方案:由百盛无偿提供场地,举办余纯顺摄影展,商场将得到人流量增加的回报。百盛的老总是个摄影爱好者,伊华送给他一本余纯顺摄影集,他被这种诚意打动,决定携手合作。余纯顺摄影展备受上海市民欢迎,展期从7天延长到20天。人们踊跃为余纯顺雕像捐款。
1996年12月5日,余纯顺雕像在福寿园墓地落成。从摄影展、追思会到雕像落成,余纯顺的活动跨度半年。其间,媒体对整个活动的跟踪报道,让默默无闻的福寿园走进了公众视野。这一案例后来荣获了全国策划大奖赛金奖第一名,评语是“新闻热点成就品牌”。这一年,福寿园的经营状况从一开始卖不动,到营业额突飞猛进。伊华说:“我善于在各种信息中捕捉创意策划的灵感。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把新闻、时事等诸多信息链接到行业,一旦选准契合点,就把它做成。我的老师说,有爱、有心,才能找到这个契合点。”
开启墓园的人文纪念意义~
1997年的一天,伊华偶然间在报纸上读到《阮玲玉墓今何在》的报道,得知她安葬于上海联义山庄墓园,但坟墓在“文化大革命”中损毁了。她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人们对这位知名电影人的热爱到现在都没有消退。可否在福寿园重建阮玲玉纪念墓?” “找谁呢?”她想到了上海电影家协会。一大早,她跑去敲门。门刚敲开,里面的人听说她是墓园工作人员,急忙把门关上了。伊华来不及后退,老房子厚重的木门拍在她的脑门上,鼓起一个大包,钻心的疼。第二天一早,伊华又去敲门,还是那位女士开门,一脸的不好意思:“昨天你说来自墓园,我感觉很触霉头,关门太急了,对不起。你怎么没进来跟我理论呢?我挺内疚的。”这个人是上海电影家协会时任秘书长。伊华说明来意。秘书长很爽快:“我跟协会主席张瑞芳汇报,明天答复你。” 第二天,张瑞芳让伊华去家里聊一聊自己的想法。伊华很激动:“张瑞芳是妈妈这一代人的偶像,我一个黄毛丫头,都可以到她家里去了!” “我对张瑞芳老师说,阮玲玉代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水平,这个年轻的生命对中国电影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可否为她重建纪念墓?”听了伊华的想法,张瑞芳当即拍板:“你大胆去做,上海电影家协会全力支持你。”
阮玲玉纪念墓在上海福寿园落成后,以此为开端,众多已故中国电影艺术家安眠于福寿园墓地“影艺苑”,进一步引来了名人“入住”福寿园的风潮。福寿园成了名副其实的人文纪念公园。到目前为止,已有上官云珠、乔冠华、沈尹默、赵宪初、吴昌硕、谢希德、章士钊、“七君子”、谢晋等800多位已故知名人士在此长眠。在与名人亲属的交往中,伊华发现,许多名人遗物没有得到妥善保存。她又向集团提议,建一座人文纪念博物馆,保存并展示这笔珍贵的社会财富。随后,福寿园墓地投资3000万元建造了全国首家人文纪念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个名人的3000多件物品,其中30%具有文物保护价值。
如今,福寿园墓地人文纪念馆已成为上海党史人物研究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城市人文精神教育和研究基地,承载着城市的人文记忆,讲述着丰厚的生命故事。
传递生命的美好和力量~
数年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采访伊华:“你在殡葬行业这么多年,究竟做了什么?” 伊华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殡葬做美,向人们传递生命的美好,传递正向的社会力量。” 1997年5月30日,上海福寿园墓地与上海市总工会合作建成全国首座劳模丰碑园,为市级以上已故劳模及配偶免费提供室内葬。这也是全国推出的首个群体节地葬园区。 “当时,劳模中有一大部分来自工厂,而一些企业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濒临破产,有的劳模退休后经济拮据,很困难。我们想,福寿园可以为这些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突出贡献的人做点什么。”伊华说。福寿园墓地拿出园区的中心位置,建设了二层小楼作为劳模丰碑园,除了安放劳模的骨灰,还陈列展示他们的事迹。首批安放了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轮船长贝汉廷、大白兔奶糖的设计师王纯言等4位劳模的骨灰。其中,贝汉廷的骨灰是从烈士陵园迁来的。“劳模丰碑园的定位让他们的家人觉得,这就是对劳模一生付出的光荣定格。”伊华说。
在劳模丰碑园之外,福寿园墓地还实施了众多公益项目:在全国首创建立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为失独家庭组建“星星港”公益组织,进行哀伤辅导,开展自助、互助活动;组织“星星港”精神救援队赴汶川地震灾区,为丧子家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该项目荣膺中华慈善奖;建造上海新四军纪念广场、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等,它们成为了当地的精神文明地标,等等。在策划创建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前,伊华走访了50位遗体捐献者家属,发现他们心里不为人知的遗憾:捐献者遗体在医学解剖完成后火化,但没有人收纳骨灰,清明时也就没有地方扫墓、纪念;遗体接运服务不尽如人意,似乎缺乏对捐献者应有的尊重。伊华向上海市红十字会时任会长谢丽娟讲述了家属们的遗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一,在医学院接运捐献遗体环节,设计一个标准流程,对用什么车、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等进行规范。第二,接到遗体后,邀请家属在医学院的告别室里举办简单的告别仪式,环境要干净、温馨。第三,所有参加遗体解剖的师生,在解剖前要进行生命交接仪式,即向捐献者遗体鞠躬,在遗体捐献证书上签名,并亲手将证书交给家属。第四,福寿园为遗体捐献者立纪念碑,刻上他们的名字。第五,在每年3月1日(《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于2001年3月1日起实施),举办社会公祭。就这样几个举动,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原来,上海市每年实际捐献遗体者也就数十人。纪念碑落成后,10多年来已有8000多人完成了捐献。至今,全国已有20多座城市建立了遗体捐献者纪念碑。
“殡葬行业的公益到底要做什么?要让这个行业的情怀跟社会文明衔接起来,要关心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公益不仅可以让这个行业做出美感,还可以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这是伊华的公益理念。 2013年,福寿园国际集团在香港上市。香港联交所对福寿园墓地实施的公益项目做出评估,福寿园公益项目总投入为1.6亿元人民币,产生的社会效益无可估量。“公益必须纯粹。我们所设立的公益项目,不能跟营销业绩挂钩,但它们依然产生市场价值。”伊华说。
殡葬是什么~
“殡葬究竟是什么?”伊华一再被问及这个问题。 1998年,王计生、伊华等一行5人计划去美国考察墓园。美国大使馆签证官得知他们从事墓园工作,立刻放行,一番话让伊华记忆犹新:“在美国,从事你们这个行业的人是被全社会尊重的,因为你们从事的是为生命服务的事业,是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中的每个家庭都至关重要的事情。”那一刻,殡葬行业的价值超乎了伊华的想象。 “我们还没有把这个行业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做出来,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功能,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事。殡葬明确人类社会关系中血缘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建立生者与逝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唤起人的温情、归宿感,是人的社会性的集中表现。如果我们把殡葬所拥有的这些价值都做出来的话,这个行业不被社会尊重都难。而人们总是从消极的角度看待殡葬,遮蔽了人类生活的某种文化纬度。”伊华说。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而现实中,节地生态安葬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往往难以向更多人群推广。同年6月,在中国殡葬协会第34期公墓培训班上,伊华向学员们讲述了自己所理解的节地生态安葬:“节地生态安葬是绿色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殡葬行业的投射和反映,是殡葬改革60年来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调整,是面向未来的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很多人把推行节地生态葬理解为是因为墓地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似乎殡葬成了环保的敌人、社会的负担。这种思维导向是片面的。我觉得,它的意义更在于构建殡葬产业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殡葬改革需要在这样的层面上,建立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 在伊华看来,墓地、墓碑小了,其他地方就要扩容,文化的、情感的、艺术的。
2012年以来,福寿园墓地向社会民众征集“百姓家史”。在上海浦东有一位平凡普通的老太太,新中国成立前做过女佣,一生勤俭,辛苦养育孩子成长。她曾经对自己的儿女说:我的一生可以写一本书。后来,老太太去世了。她的6个儿女共同执笔,为母亲写了一本10万字的书,将母亲生命的故事、人生的哲理和对儿孙们的嘱咐都写入书中,书名叫《母亲走过的路》。每年清明,这些儿女们给母亲扫墓时会带上这本书。“他们说,对于活着的人,总要有一个通道让他们去表达、去安放对于亲人浓浓的哀思。这位母亲将永远活在这本书里,活在这个家庭世代传承的延续中。”
2014年,德国著名摄影师劳尔先生来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拍摄,为翌年在德国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化巡展做准备,福寿园是其中一站。伊华很困惑:“为什么在这么满的行程里,你会选择一个墓园来拍摄?”劳尔反问道:“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如果连死都做好了,生还是问题吗?”这样的视角再一次重申着殡葬工作的社会价值。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8个字深刻体现了殡葬的社会功能,殡葬有改变社会的力量和价值。殡葬究其根本,并不是埋葬已逝的躯壳,而是安放我们的记忆、情感、认知,体现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于国家,在观念层面上的价值。这是我对殡葬的理解,对这份职业的神圣责任感都来源于此。”伊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