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殡葬及墓地发展应注重内涵主义

发布时间:2015-06-07

殡葬及墓地发展应注重内涵主义

   自从人类有了历史,便开始思考生命与死亡。直到今天,无尽的想象与讨论都离不开连接生命与死亡的神圣仪式—葬礼。作为人类面对死亡、沉思死亡的过程,葬礼有它的形式,也有它的内涵,并且,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形成了无数的变化。但是,我们发现内涵却在形式的变化中越来越靠近最初的内涵,那就是重现生命的价值和表达对逝者的思念。根据资料记载,甲骨文中“死”的含义,就是一个活人跪在逝者旁边。这个“跪”是形式,而“跪”所表达的内涵就是尊重和思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跪的形式在持续的变革,变革的方向取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无论这个形式如何的变革,其内涵和意义终究是不变的。这也就要求了我们在思考殡葬形式的变革方向时必须同时兼顾葬礼的内涵。

   在殡葬创新与实践过程中,应当始终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二是树立服务经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三是坚持服务的公益性。

   殡葬形式上的创新分为服务上的创新和殡葬用品的创新。在传统殡葬仪式中,比如披麻戴孝、焚烧死者的某些用具以及烧给死者的某些用品、纸钱等等,曾被我们看作迷信活动而欲除之,但是细加推究,这些其实都是生者感情表达的途径,希望借此能与死者建立某种联系,以慰生者之心。相反,怠慢死亡,快速打发死亡的过程,其实就是漠视生命本身。在现在的殡葬服务中不能无视这种正常的情感需求,而是应该加以引导、以文明的、环保的甚至更有意义的殡葬服务和殡葬用品来取代某些传统仪式。

   国人在丧葬仪式上相当重视外在形式,要讲排场、爱热闹、爱面子、好攀比,参加者愈多生者脸上就愈光彩。而且坟墓要讲风水、墓地要巍峨,墓室要坚固,古代还讲究陪葬物要丰厚。这是注重形式主义,也可以说是人情主义。

   西方人一向有“简丧薄葬”的传统,他们是在认真的为死者办丧事,是在为死者的灵魂送行,不需顾虑生者的排场。因此在西方人的葬礼上,就显得比较冷静庄严,大家能以追思死者生前的成就为主轴来看待丧礼,注重活人与死人之间的关怀,因此是内涵主义为重。在内涵的回归中未尝不可以向西方的殡葬理念学习,避免一些空洞的形式,把葬礼的中心重新引导追忆逝者上来,更重人文,更显关怀。

文:上海龙华殡仪馆 乔证(节选)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