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节地葬式渐被接受

发布时间:2015-06-04

   今年清明前夕,我国首部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发展报告(2010)》发布。其中提到,推行绿色殡葬是2010年我国殡葬改革的三大重点内容之一。绿色殡葬,简而概之,体现的是殡葬与环境的和谐。面对根植市民脑海的传统殡葬理念与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双重夹击”,绿色殡葬,离我们似近又远。

  

“节地、环保”葬式渐被接受
  近年来,本市的“绿色殡葬”事业在“葬”与“祭”上,有了极大发展与推进。从“葬”的形式看,主要围绕节地、环保做文章。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王宏阶形象地比喻为“多栽一棵树,少用一块石,多节一块地。”
  从节地角度看,目前,上海墓地新开墓区中,有80%是1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墓。传统墓穴单穴在1.5平方米左右,双穴为3平方米,而小型墓的双穴也控制在1平方米左右,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此外,小型墓的推行,节约了石材的消耗量。据一些石材商介绍,以3平方米的传统墓穴为例,墓碑所耗石材为0.5立方米;而小型墓则为0.2立方米。
  除了小型墓,壁葬、塔葬、树葬、花葬、草坪葬等更为节地、甚至不占地的葬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在本市各大墓园出现。市民政局一项统计显示,2009年,本市落葬的市民当中,选择地面葬式的较2008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这不难看出“节地葬”正逐步深入人心。而本市从1991年启动的骨灰撒海仪式,迄今已经举行了145次,这种不占地的葬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加。与此同时,更为生态、环保的葬式不断推陈出新。生态葬式不仅体现环保,也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殡葬传统。

  

政府须加大扶持与政策引导
  尽管本市“绿色殡葬”的发展势头不错,但要真正深入人心,还需要方方面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一项统计显示,上海市所有经营性公墓土地已经占用超过70%。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报出一连串的数据,本市每年用于殡葬的土地在200亩左右,去年为170亩—180亩。目前本市殡葬用地的存量在1500亩—2000亩左右。而上海市大多数市民仍持有“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有超过80%选择传统墓葬。上海市城区每年死亡人口达10万多人,如按目前选择墓葬的比例,有关专家预测,数年之后,上海死亡人口将无地可葬,面临“死墓”危机。
  “关键是市民要从传统的殡葬观念中解脱出来。”王宏阶提到,我们更应该追求“厚养薄葬”,而不是在死后大办丧事以显孝心,所谓“大葬葬于心”。
  在引导市民转变传统殡葬理念的同时,还应该采取有效方式,让“绿色殡葬”为更多人熟知。王宏阶告诉记者,目前本市44家公益性公墓都在探索、试点绿色、环保的葬式,但最大问题是各个墓园各自为阵,没有很好的统筹,在市民当中也难以产生更大的影响,结果事倍功半。他建议,应该对本市公墓进行统一梳理,形成体系,让市民了解各家墓园的葬式特点,以便更有针对性的选择。
     同时,政府应当承担起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责任,在制定制度和规划,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和加强监督等方面切实起到主导作用。去年,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政府对基本殡葬服务,要加大投入。王宏阶认为,政府应切实“托好底”,尤其是在提供公益性殡葬服务及产品上,对于绿色、节地产品应给予加大扶持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市民选择绿色殡葬服务及产品。

来源:一零一研究所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