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不修“风水”,省下来的钱拿去旅游、拍婚纱照,这一新鲜事,日前发生在江西省大余县黄龙镇旱田村。旱田村65岁的老人李志坚,按照当地的习俗,早早开始为自己和老伴“后事”做打算。前不久,儿女们请来风水先生和工匠,打算提前为两位老人兴建一座墓地。得知情况后,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成员上门,耐心劝说老人及其家人,遵守有关规定,移风易俗、安享晚年。听后,老人放弃了兴建“活人墓”的想法,并利用省下来的2万多元钱,带着老伴去拍了一套婚纱照留作纪念,还报名参加旅游团,打算出去开眼界。
如今,在大余县,厚养薄葬、孝老爱老、文明节俭、爱护环境等已成为一种新的追求。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的小康,也是精神的小康。去年以来,大余县把乡风文明建设当作重要民心工程来抓,加强正面引导,注重标本兼治,用好传统文化,在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乡风文明行动”热潮。听了居委会干部上门宣讲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规定,家住南安镇板鸭大市场的彭先生松了一口气。原来,彭先生的父亲过世,按照当地以前的风俗,必须大作法事,出殡时还需通知亲朋好友上街抬棺游丧,花钱不说,还劳神费力。“只要有统一规则,大家都这样办,我们也没有意见,不用大操大办了,大家都轻松些,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能理解。”彭先生打消了按旧风俗大办丧礼的念头。抬棺游丧是南安镇的一个丧葬陋俗。“每当这时,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走上街头,一路吹吹打打、放鞭炮、撒纸钱,居民看见都远远地躲开。这既增添了街道拥堵,影响了居民生活,又破坏了城市环境卫生,给环卫工作增加不少负担。”
长期从事社区工作的南安镇石桥下居委会主任钟文清告诉记者。为彻底改变这一陋习,去年底开始,大余县对症下药、疏堵结合,全面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大力弘扬厚养薄葬新风尚。建立县、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络员制度,成立综合执法队,做好常态化宣传,及时掌握各地丧事情况,主动上门做好思想工作,动员家属丧事简办、文明节俭。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习由此迅速得到扭转。 “我在社区工作了几十年,感觉这一次的工作推进非常快。其实很多居民也不愿大操大办,但碍于风俗颜面,怕别人指责不孝顺不得不如此。既然县里作了统一规定,居民都很乐意接受,尤其是年轻人特别支持。”钟文清说,以前办场丧事动辄需要花两三万元,现在简办只需六七千元,大大减轻了居民的负担。如今,大余街容街貌焕然一新、秩序井然,再也看不到抬棺游丧队伍。送葬陋习得到扭转,传统土葬旧俗也在逐渐改变。大余县大力宣传推广绿色殡葬,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加快规划建设20处公益性墓地。
今年4月,占地400多亩的崇山项目启动,建成后可容纳坟墓11万穴。该县还将迁坟工作与殡葬改革宣传有机结合,在环城路项目建设中,1个多月时间内就完成了所有坟墓迁移协议的签订,为拉开城市路网框架赢得了时间。(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