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园文化

晚报:治理“墓地经济”也需供给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4-22

晚报:治理“墓地经济”也需供给侧改革

   今年清明节前夕,有媒体探访发现,在墓地市场背后,存在着一个获利丰厚的墓地销售中介群体。它们手上掌握各类墓地资源,通过线上联系、线下交易的方式对接消费者,每卖一块墓地,可获得高额提成。同时在墓地销售中介市场上,还暗藏着违规销售“公益墓”和非法墓地的交易。

   每到清明节,墓地贵总是热议的话题,背后根源还是墓地资源供给的短缺与入土为安刚需的矛盾。统计显示,我国人口死亡率约为千分之六,像北京这样人口近两千万的特大城市,每年因死亡形成的入葬需求超过10万。如此庞大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基本满足,催生出职业墓地销售中介,并不令人意外。长期以来,墓地处在市场供给紧张的状态,虽然许多城市都有政府提供的公益墓地,但公益墓地既有户籍的限制,又深受土地资源供给的制约。大量的墓地需求只能靠经营性公墓以及非法墓地来满足,市场无形的手自然会推高价格,导致墓地价格虚高,也会滋生出诸如囤地、炒墓一类的乱象。

   有人把“墓地经济”的种种乱象归咎于落后的殡葬观念,不否认有其合理的一方面,如建筑式墓葬、追求大墓地等会过度占有土地资源、破坏生态。但归根结底,问题的要害还在于逝者没有低成本获得“一尺黄土”的权利。治理“墓地经济”,除了通过完善立法、加大监管执法加以规范,更关键的恐怕还应当围绕这样的基本民生权利,从供给侧进行改革,给予有效满足。城市应当加大墓地的收储与供给,对民生进行兜底,如将城郊以及城市周边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荒山加以绿化利用,确保供给面积与城市人口规模基本匹配。

   与此同时,以人为本推进生态殡葬改革,不是简单让殡葬给生态让路,而是推动殡葬与生态的融合,兴利去弊。比如,政府提供山地,设立公益性生态墓葬林,居民以认领树木缴纳费用的形式,获得不低于公墓平均水平的生态墓葬用地。【来源:齐鲁晚报】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