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先人的节日,不但是生者对逝者寄托哀思、表达敬重与怀念的一种方式,更是中国数千年来“孝”文化的传承。作为家里的小辈,我认为清明扫墓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意。祭扫逝者并不需要花大量金钱,也不是在比谁的场面隆重,更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寄托一种对逝去亲朋的爱与怀念。
我们清明节去扫墓,是去维系这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珍贵的感情,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与怀念,为了提醒自己更好地珍爱生命、珍惜生命。作为一个殡葬行业的从业者,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环保、安全、便捷的祭扫方式获得大众的认可。葬式上,占地少的花坛葬、壁葬、树葬、草坪葬、复式家庭葬,不占地的海葬等,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音乐葬礼、错峰祭扫、网上祭扫、鲜花祭扫蔚然成风,人们祭祀先人的方式越来越环保,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充实。公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阴森冰冷的安葬地,而逐渐成为传播生命文化的公园。
古时清明节开展的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在公墓内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3D打印、生命晶石、电子商务也与古老的殡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新的祭扫方式,既满足了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能很好地提醒和激励后代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很好地传递了生命文化。现代人的清明祭祀更加注重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也更能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拥有越来越浓的文化底蕴。【◎ 文 乔 宁(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