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阳光和煦,第六届上海市清明爱心祭在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30名志愿者为安息在古园墓地爱心苑内的孤寡老人和“无主”骨灰逝者祭扫祈福。本届爱心祭以“浓浓初春意拳拳人间情”为主题,自2012年首届爱心祭在滨海古园举行,到今年这已经是滨海古园墓地第六次举行爱心祭。现场一侧布置有回顾历年爱心迹的展板,集中展示了过往六年间各场爱心祭的详细情况,吸引来了不少人现场驻足。
上海墓地滨海古园总经理李忠玉现场致辞,他回顾了六年间爱心祭的历程,向现场的三十位。古园墓地最初通过新闻媒体征集到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以无私的爱心,持续为长眠于爱心苑的陌生人,尤其是无主骨灰群体奉献爱心,每年冬至护送他们入土为安,清明又如亲人般前来祭扫。因为他们的坚持,爱心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也滨海古园墓地能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的动力来源。
在爱心祭之外,爱心志愿者的善举,将现代墓园中的人文关怀传播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既显现了古园“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的服务宗旨,同时也弘扬了社会真情,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活动。古园将秉持这一服务理念,为建设一个充满关爱的文化墓园而继续努力。
活动外链接:
01 公益行善 爱在古园
本是滨海一块盐碱地,因为有爱,成为了一片有故事的人文风景。在过往的数十年间,古园墓地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回报社会,坚持公益之路。
02 创立爱心苑:爱心从这里起步
2007年清明期间,滨海古园墓地员工的优良服务感动了孤老乐阿婆,阿婆决心百年之后把现在的住房赠给滨海古园。有感于阿婆的爱心之举,古园建立了“爱心苑”墓地(每穴占地面积仅为0.38平方米的节地草坪葬)为孤老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了一个身后的人生后花园(后又将范围扩大至特困群体)。爱心苑坐落于小河边,与花坛葬墓区为伴,周边风景优美,环境整洁,现有特小草坪葬与纪念组合树葬、花语葬等多种小型节地葬式。“爱心苑”三个字由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亲笔题写,古园特邀著名全国劳动模范杨富珍与杨怀远为“爱心苑”揭幕。
03 爱心祭:牵起爱的纽带
受家庭人口结构形式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殡仪馆中常常出现无人认领的骨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年新增加的无主骨灰越来越多,如何处理这些骨灰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早在2008年冬至,滨海古园墓地于爱心苑中设立“无主骨灰纪念碑”,用于安葬上海各大殡仪馆内长期无人认领的骨灰,并在隆重的仪式中送别,使其最终入土为安。骨灰虽无主,人间却有真情。能否在解决了无主骨灰的安葬问题之后,让这个特殊群体像其他逝者一样,每年清明有人祭扫和关怀?
为致力于更富有人文情怀的关爱,古园墓地汇集社会力量,于2012年清明前夕策划推出了“爱心祭”活动。通过《新民晚报》和直通990电台,古园墓地面向全市公开征集爱心志愿者,当年共有86名来自上海各区县的市民报名参加,由于考虑到活动的场地限制,最终共有54人参加了当天的爱心祭活动,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70岁。没有亲人,但无主骨灰这一特殊群体并不孤独。爱心志愿者的成功招募,弥补了无主骨灰寻亲未果的遗憾,为古园墓地后续举行爱心祭奠定了基础。从2012年至2016年,滨海古园爱心苑内安葬的无主骨灰从998具增长到了1389具,爱心志愿者在每年的冬至为这些无人认领的骨灰送行,使其入土为安,又在来年的清明前来祭扫,为逝者擦拭墓碑、献上鲜花,写出上一张问候卡。滨海古园墓地此项公益项目,让无主骨灰同样有尊严地入土,承担起了公墓应尽的社会责任,并为其寻找亲人,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参与到寻亲行动中,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04 天使之爱纪念园:爱满随行 童真永驻
2015年去年六一节前夕,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市社会福利中心、市殡葬服务中心在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举办了“天使之爱”纪念园地落成仪式。 2016年5月31日,“天使之爱”纪念园地举行了首次安葬送行仪式,该活动在去年园地落成的基础上,延续了关爱,体现了民政人的大爱精神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