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1991年3月举行首次海葬活动以来,一直没有为海葬者家属提供一个集中悼念祭扫的场所。受传统葬观念的影响,不少海葬者家属为了哀悼故人,到墓园购墓以了却祭扫心愿,这既违背了海葬的初衷,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为了引导海葬者家属从有墓祭扫到无墓祭扫的过渡,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从2002年起,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海葬纪念硬件建设,先后建立海葬纪念楼、纪念苑、纪念塔、纪念碑、纪念馆,方便海葬者亲友进行哀悼祭扫。
为了宣传现代葬式改革、推广现代海葬,自2008年以来,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举办公祭海葬典礼。首届海葬公祭典礼于2008年4月6日在滨海古园举行。当年全社会公告,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海葬公祭日”,届时在滨海古园墓地举行一年一度的“海葬公祭典礼”。
2008年12月,古园墓地在《新民晚报》刊登“征集海葬公祭祭文”的启示,向社会公开征集公祭海葬祭文。在历时三个月的征集时间中,古园收到了一份名为《心愿》的征集稿件,这是一位父亲生前写给子女们的一封信,希望自己走后无须为他大操大办丧事,只希望将骨灰撒入东海。这封存放了十七年的书信,字里行间展现出一位老人开明、睿智、豁达的胸怀,以及一个普通市民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位老人名叫刘树人。
上海古园墓地联系了刘树人的四个儿子,他们兄弟四人在父亲过世后,按照他的要求安排了后事,他们希望参加古园墓地将在清明举办的海葬公祭典礼。在2009年的海葬公祭典礼上,《心愿》这封信感动了所有的参与者:“新陈代谢本常规,何必坟丘埋骨灰;我自寂然归大海,神州大地稻梁肥。” 2010年12月,上海市举行骨灰撒海活动二十周年,以“向骨灰撒海的先人,敬礼!”为主题的纪念仪式在上海滨海古园墓地海葬纪念苑举行。仪式上,兄弟四人受邀出席本次纪念活动,其中刘先生作为家属代表上台,领取了新版《海葬证书》。古园墓地每年3月举行海葬公祭典礼,四兄弟每年都会在这个时间来古园墓地参加活动,纪念父亲。每一年的海葬公祭典礼上,我们都会与他们相遇。从2008年结缘到今年来园参加海葬公祭典礼,四兄弟与我们一起再次碰面,他们笑称已经是老朋友了。
为履行“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海葬纪念日”的承诺,与骨灰撒海逝者的家属们共同缅怀先人,3月25日上午,以“在大海中永生”为主题的二0一七年上海市海葬公祭典礼在上海滨海古园墓地三号门举行。本次典礼由上海市殡葬管理处、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主办,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和上海滨海古园墓地承办。出席活动的有上海市民政局、市殡葬管理处、市殡葬服务中心、市殡葬行业协会和奉贤区民政局、奉贤区海湾镇等领导,还邀请到了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和市人大代表、“老娘舅”柏万青参加公祭典礼。上午9:50分,活动正式开始。上海滨海古园墓地总经理李忠玉上台致辞,介绍了从二○○八年承办首届海葬公祭典礼以来,滨海古园墓地为海葬者家庭的祭扫等后续服务所作出的各种尝试与不懈努力。
随后,祭祀环节正式开始。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和市人大代表、“老娘舅”柏万青一同上台,参与敬水告祭环节,以取自东海的海水代替薄酒,告祭骨灰撒海的先人。在主祭人李响恭读祭文之后,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张晓舜、上海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市殡葬行业协会会长何兆珉、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秘书长沈明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五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龙、奉贤区海湾镇副镇长王菊辉上台敬献花篮。
据统计,自1991年的3月19日上海举行首次海葬以来,截止到2016年底,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共计已举办了325次海葬活动,共有37056位逝者的骨灰撒入大海,有30092户家庭,147287人次为海葬者送行。今年的海葬公祭典礼是本市连续第十年为海葬者举行的集体祭奠活动。从二○○八年首届海葬公祭典礼在滨海古园举行以来,今年古园墓地已是第十次承办此项活动,十年间,古园墓地牢记承诺,接过上海飞思海葬服务部的接力棒,为后续祭扫提供服务;随着撒海人数逐年不断增长,古园墓地先后三次扩建海葬纪念苑,并聚多方力量办成上海市海葬纪念馆;滨海古园墓地以实际行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沪上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人性化的祭扫服务并不断探索该领域的,以寻求更完善的后续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