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清明、冬至大客流的压力,多年来,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及各大墓园一直通过举办各类民俗特色活动、提供优惠和便利措施,致力于向社会倡导六大民俗节日错时落葬、错时祭扫理念。为了进一步推广错时祭扫理念,3月23日,市人大代表李飞康、朱如安、民俗专家上师大博士生导师赵维国、市殡葬服务中心副主任魏超、滨海古园墓地总经理李忠玉,齐聚浦东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名为“穿越时空之爱”的错时祭扫宣传暨生命泊物馆线下推介会。
“老百姓在清明扫墓真是艰难。”市人大代表李飞康举例称。清明那天,市民清晨起床,早晨6点就开始被堵在墓园门口。“墓园里到处是人,何谈悼念的气氛?扫墓更像是走流程。” 李飞康表示,对先人的悼念可以在清明,但贵在日常。对先人的尊重不在形式,而在心里。这是错时祭扫的核心思想。 “清明扫墓这一传统观念确实很难一下子扭转。”市人大代表朱如安表示。虽然推广错时祭扫存在一定困难但观念改变需要潜移默化,也需要措施来催化。“清明祭扫压力大,那我们得告诉市民,还能在什么时候扫墓?集中祭扫问题多,我们还得告诉百姓,还有什么更好的祭扫方式?”朱如安代表建议称,除了环保节地葬,殡葬行业也可以依托互联网,做一些新型祭扫方式的尝试。“通过线上的追忆,缓解线下的压力。线上线下相结合,爱才能更好的传递。”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维国也给市民支起了招,“扫墓,一年四季都可以!” 他提到,中国古时就有“四时祭扫”的传统,其中,中元节的影响最大。在日本甚至将中元节设置为法定假日。赵维国表示,引导错时祭扫,还能让市民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赵维国同时指出,错时祭扫的前提是移风易俗,“尽孝追思,可以是一束淡雅的菊花、可以是一首婉转悠长的乐曲,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形式。”他认为,移风易俗的殡葬文化是发展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去年冬至前,由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指导,上海滨海古园墓地设计制作的线上生命纪念馆——“生命泊物馆”正式上线。市民可以通过在网上上传故人的“音容笑貌”,随时随地追忆逝者。先进的在线祭扫理念、全新的生命纪念模式,这也是殡葬业与互联网跨界的成果。代表专家建言献策,政府企业持续创新,多方齐心努力,共同树立错时祭扫的观念。“跨越时空,让爱延续!”正是生命泊物馆想要向大众传递的感情和精神。只要有心,追思故人,不必在乎祭扫的时间。只要有爱,传递思念,不必在乎祭扫的空间。一些过去的家事,一张简单的心灵卡片,就能让思念跨越时空,让真情悠长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