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今年的奥运会共举办了302场比赛,颁发奖牌2300枚。有报道称,为了节约成本,伦敦奥运会400克的金牌其实际含金量仅为1%,而铜牌的材料价更是只值5美元,相当于买一个汉堡的花费。【文章转自长青烈士陵园:http://www.lsly.org/dongtai2.php】
一块奖牌材料价格或许只值5美元。但当人们为其赋予了制作的工艺,做了加工和包装,它便产生了更高的价值。一旦,将它打造成一块奥运奖牌,那么它已不能用原来的金钱来衡量。而戴在运动员脖子上的奥运奖牌,是国家以及个人荣誉的一种体现,是运动员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表达,是对曾经付出辛勤汗水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未来获取更高荣誉的一种激励。这里涉及到奥运奖牌的价格和价值。由此我想到我们殡葬行业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在上海话中有个词语叫做“保大洋”,大洋是指银元,意指保得住本钱。很多人喜欢说,殡葬是一个“保大洋”的行业,因为公众认为,天天有人过世,殡仪馆每天开门营业,根本不需要为有没有客户发愁。正是这个所谓与每位公众息息相关的“保大洋”的行业,公众视线紧盯着殡仪服务与商品的价格,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即便对于殡仪商品价格十分敏感,殡仪商品市场却仍长期存在殡葬消费非理性的现象,一方面是对价格敏感,另一方面是非理性的过度消费,这一对矛盾促使殡葬业长久以来脱不掉暴利的帽子,这就需要我们深思的了。
我认为,当下我们整个社会、整个行业对于一个骨灰盒多少钱、火化一具遗体多少钱或者一个花坛葬花费多少钱等等盯得过于紧了,而忽视了一项殡仪产品、服务或节地措施所产生的金钱以外的“价值”,必定会出现“殡葬暴利”或“死不起”的喟叹。而我觉得这里的“死不起”更多的属于非理性殡葬消费问题,是追求豪华葬礼,攀比心理上的“死不起”。这一方面是逝者家属感觉被宰、不划算,对殡仪消费感到不满,转而发出对殡葬暴利的质问;另一方面是殡葬单位“火化一具遗体成本多少、亏了多少”的资金不足的无奈和不足为外人道的尴尬;再一方面是绿色环保、减少资源消耗等社会可持续发展遭遇到问题和瓶颈。
我认为,整个社会、政府部门、殡仪单位应该严肃而深刻地思考:殡和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平心而论,逝者头枕多少锡箔纸,脚垫了多少“金元宝”,对于活着的亲友来说,真的能分辨出摆和不摆的差别?一块墓碑是大理石还是“印度红”,对于不懂石材的外行人来说,又有什么不同?又是什么时候,风水朝向变得如此重要,物质的消费远比情感的表达更重要了?人们不甘的、不舍的、真正不能遗忘的是亲人们曾经的朝夕相伴、彼此的情感,祖辈父辈们的优秀精神品质。问题在于,如今在殡仪馆和公墓的消费中,似乎不以价格为标志,已无法衡量对逝者的尊重,无法表达对逝者的尊重了。而对于我们殡仪单位来说,除了物质以外,究竟还能提供什么,引导家属释放他们对于逝者的爱与尊重?
我认为我们殡仪单位除了提供殡仪产品和服务项目外,更应该将目光转向文化上来。现在,上海龙华、宝兴、益善殡仪馆都不同程度地尝试创新殡葬文化服务项目。但很多文化型殡葬服务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这其中有认同上的、资金上的原因,致使有些很好的殡葬文化理念在推进中举步维艰。我感觉,除了殡仪单位自身财力智力上的投入,社会各界,如政府部门、媒体传播,都应努力将公众的目光从追逐纯物质消费引向情感表达和文化感受,坚定地为殡仪文化服务项目的开展提供更多正能量。我们殡葬行业的终极目标和努力方向,是让逝者更有尊严地离开世界,使每位亲属的哀伤情感真正得到抒发,使每一位逝者的精神价值得以留存……真心希望有一天,社会各界不是仅仅以价格来衡量一场殡仪或落葬仪式的价值,更多的是从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社会利益等方面综合性地考察,而非单一地以花费多少来衡量和解读殡与葬。亦即对殡葬服务的价值认定应有正确的文化判断。
记得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只有当人们把那些无法肯定其价值的东西放到重要位置,人类的文明才能达到至高境界。”我以为,殡葬的价值认定与文化判断的意义正在于此。
文 / 闻 艳【殡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