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死亡人口和殡葬活动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导致死亡人口逐年递增。为避免传统的土葬耗费生态资源,以“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丧葬陋习”为核心的殡葬改革,对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火葬仍存在耗费能源、产生烟尘并排放二氧化碳等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同时,火化后的公墓安葬仍占用了大量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传统土葬和火葬等遗体处理方式日益暴露的危害,亟需我们变更、创新现有的殡葬观念,推广更为环保、科学的殡葬方法。
火葬的环保代替方案
在处理遗体方面,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若干更为生态、节能的新型方案。
冰葬,也称“冷冻粉碎法”,于21世纪初由瑞典生物学家苏珊威马萨凯发明。该方式首先将遗体保存在-18℃的环境中,然后将装有遗体的灵柩浸入到-196℃的液氮中,遗体和灵柩变得如同玻璃一样易碎,之后通过一种震荡装置使遗体和灵柩变成了粉末,再在负压环境中使水分蒸发,粉末得以快速干燥。含汞的假牙、心脏起搏器、假关节等通过过滤网和磁性吸铁装置被分离出来,进一步回收利用。而遗体粉末则经过消毒处理后交由家属进行整理和安葬。遗体的骨质颗粒很容易在自然条件下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因而是一种非常清洁环保的遗体处理方式,配合生态骨灰容器对骨灰粉末进行埋葬,容器与遗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会完全降解。
另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遗体处理方法为“碱解水葬”。该方法先将遗体放入装有碱液的固定压力钢桶内,加热到至300℃。20小时之后,遗体会转化为一种无菌的咖啡色液体,而少量剩余的骨骼则会形成类似于黏土的固态,可进一步加工成纪念品交还给家属。该处理方式通常由触摸屏和一个“开始”的按钮操作,整个流程远离哀悼者的视线,与火化过程相比,对于家属来说可能更加温和。不仅如此,碱解水葬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有传统火葬的五分之一,产生的废水也是无菌且不含DNA的,无需进一步处理即可排放到下水道系统或灌溉绿地,十分生态环保。
遗体回收与热能利用
除了上述处理遗体的新型技术,在传统火葬的基础上,目前的殡仪环节仍有许多优化的空间。例如,国外的一些环保主义者倡导回收遗体中的可用部分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去。遗体包含金属关节、汞牙科填充物、手术材料、硅胶乳房植入物、起搏器电池和其他无机元素。火葬提供了一个收集、分类和融化死者体内金属副产品(从钛臀部到钴铬膝盖)和其他可利用材质的机会。在美国65%的火葬场中,都存在着获得死者家属同意后的营利性回收,或以非营利方式回馈给慈善机构的回收机制。
火葬所产生的热能也是将火葬推向环保化的另一种方案。欧美部分地区通过新技术将焚烧产生的废热转化为电能,将原本可能产生浪费的多余热能利用起来。通常来说,一次火葬会产生200到400千瓦的余热,可以用作附近道路和小型建筑的供暖能量,也可以转化为火葬场内冰柜或空调的电力。尽管这种火葬发电的技术目前并不十分完善,但仍可以作为推进殡葬环保化的一条有益思路进行深入探索。
骨灰容器与纪念品
在传统火葬的基础上,另一个生态殡葬的重要拓展方向即骨灰容器的生态化和骨灰纪念品的多元发展。
生态葬式与可降解骨灰容器
可降解的理念被运用到骨灰容器的制作上。意大利的一家殡葬公司开发了“豆荚胶囊”容器,还有以纸、纤维等环保材料制成的骨灰盒,以及适用于水葬环境的各种形态的岩盐可降解骨灰盒。这些环保材质的骨灰容器一方面降低了购置骨灰盒的昂贵成本;另一方面,将其配合“树木葬”“海葬”等生态葬使用,也能够很好地推进生态环保葬的实践以及新型殡葬体系的建立。
多元化的骨灰纪念品
许多新型技术更是尝试将骨灰开发为更加多元的、具有纪念意义的骨灰纪念品。该方式利于减少大量骨灰对环境的污染和占用,并进而美化墓地景观。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可参考的案例,如生命晶石、骨灰珠宝、骨灰铅笔、骨灰沙漏、骨灰唱片等多类转化方式。这些骨灰产品兼具纪念意义和实用性,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同时也转化骨灰遗存的原有形式,使得骨灰不再冰冷和令人畏惧。
新型节地墓园的探索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加剧,许多城市的公共墓园空间存在着用地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拓展、创新墓地空间规划思路,缓解人地矛盾成为目前殡葬行业紧迫的任务。
近些年,国内多地陆续开始推行“树葬”“花葬”“草坪葬”“水葬”等不同于传统安葬方式的生态葬法,地上不留标记物,以树、花等代碑,以达到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树葬”“花葬”“草坪葬”鼓励将骨灰撒入土壤中,在其上种植树木花草,而“水葬”则是指将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江河或者大海。在中国人口老龄化以及城市用地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各类生态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解决路径:占地极少,以花草树木代替墓碑。这样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和丧葬成本,又优化了环境,丰富了殡葬的人文内涵。
传统的墓地空间规划通常进行横向的拓展,该思路无法真正解决墓园的用地危机。除了推广目前所提倡的草木葬、花葬等节地生态葬的方式外,我们还应该在墓地的空间规划上进一步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首先是空间上从横向到纵向拓展。除了平地墓地的空间规划之外,国内已有室内葬、壁葬、塔葬等形式,国外也有不少“纵向”墓地空间的实践。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永恒礁石”公司将死者的骨灰与混凝土结合起来制成人造礁球,放置于外海海底,转变为珊瑚和鱼儿可憩息的海洋生态设施。与之配套的海王星纪念礁水下墓地已经投入使用。从地面到水下,这一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空间拓展的新思路。
海洋之外,“天空”也是不少研究者提出的创新方向。日本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气球天葬”方案,以特制的气球为载体,以专业手段收集亡者气体,并混以氦气灌入气球之内。所有被放入墓地的气球以光纤与地面相连,地面的计时装置牵引着光纤。当人们离开,气球便随着计时升高。每年当亲人朋友前来祭扫的时候,气球会停止上升;而如果无人祭扫,气球则会继续上升;当某颗气球被人彻底遗忘,无人祭扫时,这颗气球最终将会被放飞。
“骨灰墙”也是有助于节约墓园空间的一种方式。将逝者的纪念碑与建筑物结合,以水泥加上骨灰,制成纪念水泥块,安置在墙中,并对应每一位逝者的姓名,以便之后的祭扫与缅怀。
除了将墓地空间从横向转为纵向拓展之外,让墓园从静止走向移动,或许亦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香港的设计师提出了“浮动墓地”的方案,通过航海公墓解决城中墓地空间短缺问题。这种外形与船只类似的“浮动墓地”将漂浮在城市附近的海域中,仅在每年需要祭扫的节日期间停靠于陆地。这种设计理念,于土地资源稀缺的沿海或海岛城市而言,确实能够很好地解决紧迫的人地矛盾。
生态殡葬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民众的多元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殡葬方式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打开思路,以不同的视角去寻求新的路径。新型生态葬的发展首先需要更为明确的定义。什么是生态葬式?生态葬的原则和标准如何?明晰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设计,将新技术、新形式运用在从殡到葬、从葬到祭的整个流程中。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全面考量,建构一个生态、绿色、环保、节能的完整的殡葬系统。在新的规划中,生态葬不仅仅涉及安葬方式的生态与环保、墓穴的循环利用,更要考虑到与之相关的追思仪式的多元化,并将整个公墓空间更加公共化。
丧葬从古至今都是社会习俗、礼仪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将新的技术、视野与传统丧葬文化相结合,以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整个的殡葬流程之中,以温情和尊重对待每一位逝者,依然是我们以后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