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已故中国著名殡葬研究专家乔宽元教授生前就曾提出,殡葬业的本质是文化业,殡葬服务的本质是文化服务,殡葬从业者是文化工作者。乔老的观点与“十四五”规划不谋而合。
今天看来,殡葬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需要建立全新的殡葬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使殡葬行业真正建立起传播现代殡葬服务理念,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现代殡葬人文化追求的新型文化业态。
当下,正值乔宽元教授去世一周年,当我们缅怀乔教授时,既要追忆他为殡葬文化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根据十四五规划的指示精神,沿着乔教授所构建的殡葬文化理论体系继续走下去,让乔教授的殡葬文化理论在上海殡葬实践中能得到更好的践行。
上海殡葬文化建设取得的卓越成就
几十年来,上海殡葬文化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体现了殡葬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具体表现在:
各种殡葬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达到较高层次
上海殡葬博物馆的落成及改陈,成为本市博物馆体系中独具特色的部分。滨海古园的海葬纪念楼、海葬纪念苑、海葬纪念碑、海葬纪念馆,正在逐步引导民众将海葬从单一的骨灰撒海转变为“骨灰撒海+保存人生文化”。上海永福园墓地的志愿军纪念馆,再现了当年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将士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历史。福寿园的人生文化博物馆,收集、保存和展现了不少在上海奋斗过的老一辈的事迹和人生经历。
具有传统特色的各种清明和冬至活动全面展开
每年在滨海古园举办的海葬公祭活动,体现了生命的尊严,又是对不保存骨灰行为的褒扬,是对生命意义的弘扬。每年在海港陵园举办的百姓公祭活动,传播的是运用节地葬式、微占地葬式安置骨灰的新观念。福寿园与本市新四军研究会联合,每年开展祭祀及纪念活动,倡导了革命精神和为祖国解放事业献身的爱国精神。永福陵园每年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广场举行的英烈公祭典礼,弘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人们受到深刻的心灵洗礼。
各种主题墓区的陆续建设呈现文化题材多样化特征
上海福寿园墓地的新四军广场,以革命文化为题材,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滨海古园的“上海故事”园区,以江南文化题材,成为人们怀旧的好去处;海湾寝园的知青广场,以重大事件为题材,成为表达知青情怀的场所;松鹤园的千米影雕长廊,以特色企业文化为题材,展现了松鹤文化的丰富内容。
生命文化教育呈现出“教育基地群+公益基地”伙伴型社会服务形态
在殡葬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中,除了上海市民政局授牌的三家殡葬单位以外,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旗下的殡仪馆、公墓均建立了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形成了“基地群”的新形态。上海44家经营性墓地中已经有27家公墓获得了“上海公益基地”的称号,形成了“教育基地群+公益基地”协同发展的格局。殡葬文化可以通过公益基地的平台向社会更好传播,也有助于增加“公益基地”的文化内涵。
殡葬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形成了一批殡葬文化研究成果
在乔宽元教授等一批专家学者的指导和主持下,完成了大量殡葬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为殡葬文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海殡葬行业已形成“先论证、后决策”的科学决策机制,大量的科学研究,奠定了上海在全国殡葬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上海现代殡葬建设仍面临巨大挑战
虽然上海在殡葬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文化建设更多表现为“贴上去”的特征,有些单位的文化建设更多是基于“营销”目的,现代殡葬文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带动这个行业产生根本变革,离“十四五”规划所提出的“新型文化产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首先,殡葬行业的收入结构仍与殡葬服务业的定位不相适应
服务业是指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服务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以服务形式提供满足社会生产需要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各种使用价值。而从当前公众的殡葬消费结构来看,更多具有商品零售业的特征,而不具备服务业的特征。殡仪馆更多通过出售商品(鲜花、骨灰盒)获得利润,而不是通过提供服务来产生价值,而文化服务收入的比例就更低了。
其次,公墓收入“长尾”特征明显
初步的研究表明,一般公众购买墓地时有一笔较大的支付,而其中以购买墓穴的花费为主,在消费结构中,土地、石材上的花费约占70%,在绿化、人工服务上的花费不到30%,服务消费占比少,更谈不上文化服务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稀缺土地的消耗。有的墓地甚至还使用“免费服务策略”,在长长的岁月(在上海为70年)中,墓地中的收入微乎其微。如用一根曲线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形成了一根又细又长的“蛇尾”。
第三,由保留骨灰到不保留骨灰的第二次殡葬改革步履维艰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殡葬“二次革命”的思想,上海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完成了由保存遗体到不保存遗体的第一次殡葬革命,并开始由保存骨灰到不保存骨灰的第二次革命的探索。为此,本市早在30年前,就开始倡导不保存骨灰的海葬,到今天,海葬率达到4%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两次革命中,第二次远比第一次要艰难得多,时跨要长得多。
根据中国殡葬协会最近在全国进行的样本量为166家墓地的生态葬现状调研,结果显示,从全国来讲,不包括小型墓,节地葬和生态葬加起来,占比为18%左右。如果把节地葬去掉,纯生态葬即可循环的葬式比例大概只有4%左右。
以文化为抓手实现殡葬现代转型
殡葬设施是一个地区的特殊文化设施,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文化阵地。因此,我们当前的任务,是要尽快扭转殡葬业定位上的失误,将“贴”在殡葬业上的文化形态,转变为以文化为抓手来实现殡葬业的转型,真正撬动这个行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聚焦服务取向,调整殡葬职工的行为
从“服务取向”来看,殡葬业要着眼于人本,从重在遗体、骨灰处置,向更加凸现生命的尊严、保存人生最珍贵的人生文化、弘扬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方向转变。目前,上海殡葬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为殡葬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如何将这些殡葬理论落实到殡葬实践中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个人认为,可以从殡葬从业者工作规范着手。以遗体接运为例,在物质条件比较落后的年代,遗体接运车一次可能要接运好几具遗体,现在只接运一具遗体,这是人性化的巨大进步。但是当前,遗体的接运仍然是“物流”式的接运方式。因此,殡葬服务流程如何体现文化服务性质,需要每一个殡葬基层工作者从工作实际出发,用文化思维改变工作规范。再如,公墓工作人员应该用专用工具去擦洗墓碑,而不是用拖把来擦洗墓碑,擦洗之前要向逝者鞠躬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这样才能让市民感受到殡葬文化服务,否则殡葬文化的理念就是一句空谈。
聚焦服务目标,实施殡葬设施的改建
从“服务目标”来看,殡葬业要从基础性服务向发展性的生命文化服务转变,改变单一的“围着遗体转”,重在为丧家重构社会关系、增值社会资本。基础性服务的核心是遗体,发展性服务的核心是重构社会关系、增加社会资本。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马克思提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父母在时,大家都会到父母家里一起过年。父母不在,子女们一起到父母的墓前来祭扫。老祖宗的智慧让我们借助殡葬活动重构父母离世后亲属间的社会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讲,殡葬工作不仅是为遗体服务,更是为重建社会关系而服务。例如,一家公墓的顾客休息室重新装修后,将顾客休息的椅子布置成一排一排的。“排排坐”方式,座椅的利用效率是最高的,这无可厚非,但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就发现有文化提升的空间。公墓建设顾客休息室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场所,让兄弟姐妹在这里重建父母离去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桌椅的摆放应该是圆形的,大家可以面对面聊一聊,更多地体现文化氛围。因此,殡葬是文化服务,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
聚焦服务内容,实施文化葬礼工程
从“服务内容”来说,要由低转高,从单一的满足治丧需求,向同时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教育需求的高层次方向转变,体现生命关怀。殡葬礼仪是中华殡葬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沉淀。但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殡葬礼仪,也存在形式主义严重,讲求封建等级,繁琐哲学充斥,封建迷信横行。然而,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殡葬礼仪过度简陋和文化苍白。殡礼中还剩一个追悼会,安葬中的礼仪几乎归零。上海如何率先破局,在文化教育的礼俗方面得到新的拓展,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
聚焦服务对象,拓展生命教育受众
从“服务对象”来说,要由少转多,从单一的满足丧家的需求,向同时满足众多的相关群体的需求的方向转变,体现关爱生命。殡葬行业不仅要满足客户需求,同时要兼顾社会责任,这是行业道德观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讲,生命文化教育的受众非常之广。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虽然提高了中国人的寿命,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使得人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渐趋不和谐。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价值的存在,才能去创造其他的价值。只有实现人与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如何让更多的人借助殡葬平台得到生命文化教育,是值得殡葬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聚焦服务时段,真正实现错峰祭扫
从“服务时段”来说,要由短转长,从满足丧事期间的短时期需求,向同时满足大时跨的追思怀念的需求方向转变,体现慎终追远。如何进行错峰祭扫?如果殡葬场所能够转变成一个民众能够休闲的文化旅游场所,那么民众的错峰祭扫就不是一个问题了,但是民俗的改变确实非常难,新民俗的培育有很长的路要走。
聚焦服务方式,加快文化生态墓园建设
从“服务方式”来说,要使殡葬从污染环境、消耗土地转变为低排放、资源增值、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形态,使生命文化教育从人的生命向生态生命拓展。根据中国殡葬协会对全国166家公墓的调研,68%的殡葬单位所在地对公众都有生态安葬补贴,但是安葬补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市民收入的提高,使生态补贴的公益含金量相对下降,出现生态公益资源“放空”现象,造成很大的浪费。
这一方面表明,如何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生态惠民措施带来的实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中国人在对待生与死的问题上,向来在乎的并不是钱,而是“礼”——就是文化。同时也表明,一个以精神激励、文化激励、教育激励为主的阶段必将到来,而这却正是当下存在的“殡葬短板”。
总之,殡葬业应从服务取向、服务目标、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时段、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真正实现文化转型,殡葬设施建设要围绕文化建设展开,各项业务要围绕文化建设展开,殡葬员工行为要围绕文化建设展开。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以文化来重塑殡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