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寿园墓地 【福寿人手记】 用雕塑刻画生命
发布时间:2022-07-23
雕塑,是一种视觉创作的造型艺术,充满了无限的创意,常常给人触达心灵的冲击和美的体悟。
相比起那些悬挂在美术馆里的名画,陈设于公共空间的景观雕塑,人物雕塑可以说是上海福寿园墓地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这些饱含情感和意义的作品,记录的是每一个人曾经的生命痕迹,承载的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精神价值和情感寄托的载体。
这些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将凝聚的故事定格在最灿烂的一刻,让每份纪念都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本期福寿人手记,我们一起了解陵园雕塑师——朱屹立的故事。
每座雕塑,都有它的专属记忆。
2013年,朱屹立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就加入上海福寿园墓地的设计规划团队,成为一名雕塑师,主要从事人物雕塑的创作。
这是一份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职业:“人物雕塑追求‘写实’,对每位提出需求的客户而言,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不光要美,更要‘真’,才是客户心中最熟悉的亲人”,对普通人情感上的亲近和认同,从一开始就渗透在朱屹立的艺术创作生涯中。
刘雪英(化名)是朱屹立入职上海福寿园墓地的第一尊独立完成的人物雕像。在写实的基础上创作雕塑,不仅要倾注雕塑师的热情,更主要在掌握人物的形体特征、神态风采,还要了解人物内在精神气质。
接手这项工作任务后,朱屹立与委托人充分沟通,了解所雕塑人物的身份、职业、个性、习惯等,把握其风采神韵,在一次次的沟通、一遍遍的修改中,朱屹立对人物逐渐有了丰富的认识——钟爱玫瑰、喜欢旅游,热好文学、热爱生活……一个生动立体的形象渐渐浮现在了朱屹立的脑海中。知悉了人物后,如何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展现其精神气质?采用什么元素搭配?“我希望能表现她的独立勇敢”、“玫瑰是她最爱的花”、“项链是我送她的生日礼物”,刘雪英的先生碎片化的回忆给了朱屹立很多创作灵感,将这些宝贵信息汇集在一起,经过反复的思量,无数次的调整商榷,他才终于开始着手创作。
为了塑造最逼真的人物形象,朱屹立一改常规端正的标准像,采用粗放的外轮廓线条来进行创作,皮肤的肌理也尽可能艺术化保留。随风飘扬的发丝与坚定的眼神,突出逝者飒爽英姿的模样,挚爱的玫瑰花紧簇胸前,与先生送的项链一起时刻陪伴在身边……
整整历时2个月,这尊雕塑因为成功的演绎出人物的精神、思想和情感,让作品达到“入木三分”的理想效果,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生命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皆具有多样性及创造性。接触的项目越多,朱屹立对生命、对艺术的感悟越深。
回首自己这些年创作的心路历程,朱屹立颇有感慨地表示,时刻保持纯粹、宁静的心态是雕塑师必备的品质,而作为上海福寿园墓地的雕塑师更需要沉下心去体悟,用艺术具化生命,让生命以不同形态留存世间,纪念逝者的同时宽慰生者,让逝者安息、生者释然,这才是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
现代画家曹用平纪念雕塑(位于上海福寿园-百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