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寿园墓地 抗疫夫妻档,不同的故事一样的温暖~
发布时间:2022-04-23
"疫”往无前,同心守“沪"
今年的上海
本该穿越拥挤的人海去拥抱春天
但却因疫情破防
与病毒赛跑的日子里
什么是希望的颜色?
同心战疫的大白和小蓝
是微光,却能燎原
疫情在前 责任在肩
许多福寿人化身抗疫志愿者
投身防疫一线服务一方
我们特别聚焦两组
抗疫夫妻档
他们的故事不尽相同
但他们的付出却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
朱洁伟和李燕是上海福寿园墓地的双职工,两人都是共产党员。3月20日民乐社区征集志愿者,夫妻俩二话不说就地“上岗”支援战“疫”。白天公司上班,傍晚社区报到,24小时待命成了两人生活日常。
民乐社区是一个有着4000多人的大型社区,本次志愿服务工作中,朱洁伟和李燕主动揽起核酸采样志愿工作重任——身兼喵喵机打印员、助码员、扫码员、引导员、秩序维护等多项工作之外,作为楼组长,两个人还要不停往返一个个楼栋一家家联系加微信,建群建档。
“对于不会使用手机的老年人,我们就要一个个去收集身份证,帮助他们申请核酸登记二维码,再打印出来一张张送到他们手上。”很多时候一整个下午都在小区不断穿梭,就是为了晚上核酸采样能顺利进行。
3月31日浦西即将封控前,放心不下独自生活的公婆一家,两口子带着小宝住回枫泾村的公婆家。简单安顿好家人的生活,他们又出现在支援枫泾村疫情防控的志愿队伍中。“我们是党员,必须冲在第一线。”无论在哪里,朱洁伟和李燕都把党员的责任扛在肩上。
相较于社区居民管理,枫泾村还居住着一些租住在此的外乡人,疫情封控对他们来说更感日子难熬。在了解到有一个外来人员临时被封控村里,经济窘迫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的情况后,虽然自家物资也很有限,夫妻二人还是决定主动提供一日三餐送到这个人身边。
”其实,解决吃饭问题不是最难的,对于这些外乡人来说,封控的日子让他们心理特别焦虑,暴躁、抑郁等情绪特别多,我们作为志愿者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感到上海这个城市浓浓的善意。“
对朱洁伟和李燕夫妇来说, 这也许就是爱情的样子:我愿同你并肩前行,互相支持,彼此守护。
他们是长辈的骄傲,是孩子的榜样,劳累的志愿服务对他们来说更多是“被需要的幸福感”。
爱是彼此守护,同心同行。
但下面这个抗疫夫妻档却让我们意外,甚至有点不太想把他的故事写出来。
做这份志愿工作,我真的很“怕”
丈夫:顾坚(福寿园员工)
妻子:陈静(街道工作者)
夫妻分别记录:24天+
顾坚是上海福寿园墓地的技术骨干,平时为人低调谦和,深受大家好评。他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父母退休,爷爷奶奶已经86岁、87岁高龄,还有一个14岁上学正吃紧的女儿,7口人居住在乡村(嵩山村)。
从3月23日起嵩山村就有疫情通报,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村里多以老人孩子居多,管控难度很大。
“我老婆是居委会工作者,真正的一线抗疫工作人员,3月31日奔赴防疫一线后,至今没回过一次家。”临行前,妻子特意交代顾坚,家里4位老人以及上网课的孩子生活起居一定要照顾好。
4月1日,一向听妻子话的他却悄悄出现在了志愿者的岗位上。
核酸检测秩序维持、核酸扫码、发放回收抗原检测盒、发放政府物资、采购跑腿、统计报表……人力有限,几乎所有的工作他都做过。看到儿子一边要防疫,一边还要居家办公,67岁的顾坚爸爸也上阵了,“能出份力就出份力吧”,淡淡的一句话透射着一位老人的朴实情怀。
对顾坚来说,志愿经历的五味陈杂在他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有苦累、有委屈、有担忧、有期盼……但他更多的是“怕”。
怕志愿工作中稍有不慎感染新冠;怕真感染后,无法照顾一家老小;怕“谎言”被揭穿,被老婆大人“问责”;怕疫情遥遥无期……
记得一次抗原检测,他照例发放检测试剂等待试剂回收。突然,一位村民拿着试剂盒直接跑到他面前:“这是什么意思?”顾坚向村民手中的试剂盒看去,“两条杠”!来不及多想,他赶忙让该村民回家等候,不要外出。同时迅速将情况上报村民小组长,请求做核酸复核……
回到自己家后,他为自己进行全身彻底消毒,洗手洗脸,换掉全套衣服。(这个村民第二天确诊被接走了。)之后的几天,他心里一直很忐忑,直到连续核酸检测均是阴性才让他终于放下心来。
“怕啊,我老婆都让我不要去(做志愿者)了……被她说了后,我就骗她说没去(做志愿者)了,她到现在都不知道我还每天到村里报到呢。”虽然每天会在晚上“视频通话”,但他也担心影响妻子的休息,更怕说多了“露馅”……
在顾坚夫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基层工作者的“义不容辞”,也看到了一位普通志愿者的“无言付出”。真,平民英雄!
奋战“疫”线
福寿人用实际行动
书写着忠诚与责任
坚守与担当
还有很多上海福寿园墓地的志愿者未捕捉到他们工作的镜头,但他们和无数防疫工作人员一起,将无数道微光汇聚,照亮着我们深爱的城市,凝结成支撑我们坚定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