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寿园墓地 他们是15016个之一,今天让我们默念他们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2-03-03

最后的逝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

都是人生必然

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

都是光照人间

1982年3月,上海红十字会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体捐献工作。2002年3月,全国第一座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福寿园墓地落成。

2022年3月1日,上海市第二十个遗体捐献纪念日,又逢遗体捐献者纪念碑在上海落成二十周年。一场以“生命在奉献中延续”为主题的上海市红十字遗体(器官、角膜)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上海福寿园墓地举行。

二十年,纪念碑上已经镌刻上15016个人名,他们的无私奉献将永远被大家感恩。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那些熟悉的名字,一同缅怀、追忆。

推动遗体捐献的第一人——白备伍(1909-1986)

白备伍是一名医学专家,早年就参加革命,长期为革命军队的医学事业奋斗,曾亲赴淮海战役最前线,组织指挥战场医疗救护工作,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之后成为新中国卫生工作领导人之一。作为一个卫生工作者,白备伍深知医学院校的人体解剖科学在医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作为新中国遗体捐献倡导者,时任上海市红十字会会长白备伍在1982年倡议“捐献遗体,开社会之新风”,与一批医学工作者一起发出遗体捐献倡议书,并第一个签下自己的名字。1986年6月14日,白备伍去世不到20小时,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学生强忍泪水解剖了老师的遗体,且取出重要器官用于医学科研。

肿瘤病理学家主动奉献——顾绥岳(1912-1991)

顾绥岳是著名肿瘤病理学家。他建立了我国自己的肿瘤分类命名学、病理诊断标准,为在全国开展肿瘤的统计学工作、重点肿瘤的病理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带领我国病理学界开创了肿瘤病理事业的新纪元。作为一名病理学教授,顾绥岳深知没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就没有医学,解剖是医学基础中的基础。而各大医学院校遗体紧缺的现象,已成为医学教育的潜在危机。所以,他生前多次在市政协座谈会上表示,带头捐献遗体,死后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一次最后的奉献。

医学寄生虫学家博大胸怀——毛守白(1912-1992)

毛守白是我国著名的寄生虫学家,早年就立志研究寄生虫病以拯救民众,他为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工作奋斗了51年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作出了"中国大陆的钉螺是一个同属种,即湖北钉螺"的结论,澄清了20余年来国际寄生虫学界认为"中国大陆的钉螺有十几个种"的错误论点。他还是我国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里昂·伯尔纳基金奖”的杰出公共卫生人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捐献了自己的遗体给医学研究事业。

院士夫妻同立捐献遗嘱——曹天钦(1920-1995)、谢希德(1921-2000)

很多人曾经听过这对被同行尊称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丽的伴侣”的大名:谢希德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天钦是生物化学家,中国现代蛋白质研究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很多人不知道,谢希德和曹天钦同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为中科院院士,又一同立下遗体捐献遗嘱,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2000年3月4日,与癌症斗争34年的谢希德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79岁。谢希德在遗嘱中写道:“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著名出版家夫妻的人生选择——吉少甫(1919-2008)、罗萍(1920-2002)

吉少甫早年投身革命,著名出版家,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从事出版事业70年,建国后参与接管上海地区出版机构,并先后在几家出版社任社长、总编辑。从上海出版局副局长任上离休后,潜心研究中国出版史。罗萍与吉少甫是风雨同舟63年的夫妻。大半生无私奉献给了中外书刊发行业。吉少甫生前说过一句话:人生大多被动无奈,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少,但有种自由,常被人放弃,那便是安息的自由。他们夫妇选择了一种大爱永存的方式来安息。罗萍生前还告诉儿女,自己是“右位心”,医学上很有研究价值。

越剧夫妻导演的人生纪念——石景山(1920-2002)

上海越剧院老导演石景山是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了《信陵公子》、《春香传》、《北地王》等几十部戏。2002年逝世后,有关单位遵照石景山生前的遗愿,接受了他的遗体捐献。在福寿园七星亭石景山墓碑下,没有骨灰,只有一缕华发,以及生前用的眼镜和钢笔。石景山的夫人马芳说,当初他们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更好的人生纪念。

中国最高龄遗体捐献实现者——苏局仙(1883-1991)

书法家苏局仙老人寿高110岁,生前有“上海第一老人”之誉。这位世纪老人曾创下了许多“全国之最”。在他走完人生旅途后,又创造了 “全国之最”:中国最高龄的遗体捐献者、病理解剖者。101岁那年,苏局仙老人郑重致信医学机构:“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他明确附注:“自愿捐献遗体全部。”

昔日上海滩名门之后——郭婉莹(1909-1998)

郭婉莹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公司创建者郭氏家族的四小姐。作为当时上海名门家族后代,郭婉莹曾经风头一时,也曾历经艰辛。她在晚年决定签下志愿书,将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中国疾病防治的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精神与日月同辉,爱心与天地共存”,这是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为上海市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碑的题词。

在遗体捐献工作方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据上海市红十字会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上海市累计登记64739人次(遗体50213,角膜14526),实现15230人次(遗体13697,角膜1533)。器官捐献登记者79344位,实现者930位。

与大爱同行,从在上海建立第一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设立纪念日、开通纪念网,到增设VR全景纪念平台,福寿园一直被人体器官捐献者的无私大爱感动着,并主动承担宣传、纪念平台的社会责任。

近年来,更是在多家下属单位开设红十字会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站,在所属地区红十字会指导下,开展人道传播、应急救护、健康知识普及、三献宣传、人道救助等工作,积极主动服务社会。

迄今为止,福寿园已在上海、安徽、山东、河南、江苏、辽宁、重庆、江西等多个省市的园区建立了红十字人体(器官)捐献的纪念设施,并定期组织开展纪念活动。

汪曾祺曾说过: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地,爱着。

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全情投入这份生命大爱的事业,而看到此处的你,不点个赞再转发么?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