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墓地:集团 | 如果没有Ta:用双手让他们的样子永远被铭记

发布时间:2022-01-23


时至今日,在陵园中设立雕塑工作室依然并不多见。但是福寿园墓地艺术创作中心却已经创建二十余年,经历了三次翻新,培养、锤炼了一批杰出的人物雕塑师。科班出身的王铮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天赋极高,且始终刻苦不断钻研;他获奖无数,精心制作每一座雕塑,通过塑像还原生命鲜活的瞬间,凝固生命永恒的回忆,给予逝者亲友抚慰。

2015年7月,法国奥赛美术馆,王铮终于看到了布德尔1910年所创作的《拉弓的赫克利斯》铜像。“记得很多年前还在读大学时,在那么多国外雕塑的黑白照片里,我一下子就被这部作品的力量深深吸引住了。”而站在布德尔作品的面前,他依然会战栗、会心酸、会震撼。这种感觉王铮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他的心头所爱,也将是他一生的艺术追求。

王铮的父亲是一位美术工作者,尤擅油画。在父亲的熏陶下,王铮从小就喜爱书画,包括书法、连环画、国画等均有涉猎。上大学时,因为更喜欢三维的造型艺术,他报考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要学习肖像及具像雕塑。

2007年,王铮进入福寿园墓地任职雕塑师。在王铮看来,雕塑艺术本来就是依托于宗教或者陵园场所。“米开朗琪罗的很多传世作品包括《昼》《夜》《晨》《暮》,本身就是美第奇家族的陵墓群雕。”因此,对于已经云集了钱绍武、董祖诒等名家雕塑的福寿园,王铮认为这将是他学习和实践的最好机会。因为生命、爱、战争、死亡,都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是最没有答案又最令人着迷的。“在福寿园能够去聆听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从而更接近生命和艺术的真谛!”

专业对口,领导信任,越来越多的方案通过他的双手落实,而他却在创作中发现了更高的艺术追求,思索着回到原点寻回初心,于是王铮报考了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硕士),师从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脱产学习。

2012年,王铮已经硕士毕业归来。此时他接到了最重要的一次创作任务——新四军广场的陈毅夫妇雕塑。由于外滩已经有了大家熟悉的陈毅雕像,如何突破人们一贯的印象,而又符合陈毅作为新四军军长的特质,王铮可谓下足了功夫。他去外滩陈毅广场不下五次,琢磨陈毅雕塑的技法特点;与家属大量沟通,了解陈毅的工作生活细节;翻阅大量历史资料,特别是陈毅和张茜在新四军时期的经历和图片……2013年10月12日,陈毅元帅夫妇雕像在上海福寿园墓地新四军广场隆重揭幕,再现了陈毅作为一代儒将从容自信的风采。

除了名人雕塑外,王铮还要指导及从事很多普通人的雕塑创作。虽然很多家属只是要求相像即可,但王铮却希望能够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为此他不仅对作品创作要倾注很大的心力,还要反复的尝试去说服家属。王铮说:“虽然这样做会很累,但是我觉得这就是福寿园与众不同的地方。很多年以后,即使是陌生人在这里看到这样的作品,都依然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生命的独特和美好。”

来到福寿园后,王铮曾经去过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很多名闻遐迩的陵园,发现里面随处可见的艺术作品令人震撼,并给他一种活泼明亮的“生命在延续、在呼吸”的平和感觉。那一刻,他真希望自己的手中也能创造这样的地方。

2014年,王铮作品《哥俩歇会》成功入选了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这也是中国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展览。

2020年,王铮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雕塑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称,而是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花”的路程。年轻的艺术家将带领团队,为世人奉上一座座生动、鲜活的雕塑作品,铸就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留下的历史印记和艺术成就。

对此,王铮借用黄永玉追忆雕塑家郑可的文字表达心中的理想和敬意:“我匍匐在布德尔的作品脚下,远处是无尽的绿草和阳光。”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