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寿园墓地揭幕中国工合运动先驱乔治•何克纪念像

发布时间:2016-05-22

    5月21日,曾被邓小平题词碑文“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的中国工业合作会秘书兼视察员、培黎学校校长乔治•何克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墓地揭幕。这位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老朋友,与“工合之父”路易•艾黎一起在上海有了新的纪念场所。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建平,乔治何克亲属聂广涛,新西兰驻华使馆参赞,英国驻沪领事馆代表,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陈一心以及上海市民政局有关领导等嘉宾共同出席了揭幕仪式。

    乔治•何克在中国,并不像白求恩那般被人熟知,但如果提起 2008年一部由多国联合拍摄的电影《黄石的孩子》中的男主人公乔治,不少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熟悉的身影,就会记起这位身处中国的英国青年带领 60名孤儿踏上不平凡征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乔治•何克,他也是中国工合运动创始人路易•艾黎最亲密的工作伙伴和得力助手。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中特别提到乔治•何克,并动情地说:“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乔治•何克与中国结缘,始于上海,他初次踏上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大地的摧残和蹂躏,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的难民,到处是日本士兵在烧杀劫掠,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人们在大街上忍受着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正是这些触目的景象,使他改变了继续游历世界的主意,决定留下来尽一切可能地帮助中国人民。所以说,在上海为他树立纪念像具有非凡的意义。

    2014年9月“工合之父”、“国际十大友人”路易•艾黎纪念像在上海福寿园墓地落成,今天,乔治•何克纪念像与他比肩而立,纪念像中的乔治•何克面带微笑,意气风发,洋溢着热情、坚韧的眼神,雕塑基座两侧分别是英国伦敦和上海的影雕,表达了乔治•何克对两个国家的深深热爱之情。为此,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授予上海福寿园墓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的荣誉称号。园区将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做好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宣传、教育。

    在揭幕仪式上,人们再次诵读乔治•何克最喜欢的一首中国民歌《杜鹃花》:“淡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多美丽啊……”,唱起工合国际之歌,缅怀这位年轻的英国记者,歌颂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

   【人物链接】

   乔治•何克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抗战初期,他以美国合众社自由撰稿记者的身份撰写了大批文章,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他把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事业,同路易•艾黎先生一道开展“工合”运动,组织发展经济、支援抗战、扶贫济困,收养了一批烈士遗孤、伤残军人、贫寒子弟和地下共产党的流亡子女,开展生产自救和知识培训。最终,他将自己年仅30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中国,也将自己的故事永远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