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墓地的墓碑凸显“现代元素”
发布时间:2015-06-06
明代文化地标——徐达墓
徐达墓,位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属南京市文物局管理。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此牌坊系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的形态复制的。神道长约300米,牌坊后为神道石刻。现尚存神道碑1块,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神道的终点是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 6 5年至19 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有标点的《神道碑文》
“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共28行,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
“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
但当人们到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瞻仰徐达墓时,却会惊诧不已地发现:这块627年前的碑刻,碑文每句话后面都加上了断句的圆圈,殊为罕见,堪称稀世之宝。对此,民间曾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本是文盲,加入义军后才粗通文墨。碑文其实是由皇帝的手下“秘书班子”代劳的,“秘书”怕皇上审阅时读不通,加上了圆圈,便于皇上断句。后交石工镌刻,因是御制碑文,工匠不敢更动分毫,依样画葫芦地照刻。另一种说法认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不因循守旧,打破传统,撰写碑文时自加了句读,在中国古碑中留下了极为罕见的带“标点符号”的碑刻。
正史野史均述朱元璋的信任
徐达(1332-13 8 5),字天德,明史载:为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是朱元璋的同乡。他虽出身农家,但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知《六韬》《三略》。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结识朱元璋,并隶属其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他深通兵法,智勇兼备,历数十役,战必胜,攻必取,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是明朝开国首屈一指的功臣。朱元璋曾赐给他一副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但是,徐达为人低调,辄以忠心侍主,绝无居功自傲之心。朱元璋对徐达也可说是极其信任、亲近备至,经常“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朱元璋曾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他甚至还将他住过的旧邸赐给徐达。但是,“达固辞”。还有一次,朱元璋与徐达一块饮酒。好酒量的徐达被刻意灌醉,他居然盖着皇上的被子倒头睡着了。待到醒来,徐达大惊失色,“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显然,朱元璋是在有意试探徐达的忠诚。看到徐达的表现,朱元璋当然龙颜大悦,“表其坊曰‘大功’”。徐达是大将军,可说是威风凛凛,但在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恭谨如不能言”的地步,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
民间野史有“胜棋楼”的故事传世,足见徐达之忠心。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愕:“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胜棋楼”的来历。
朱元璋曾评价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然而,徐达依然是莫名地去世了。明史记载相当简单:“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后人对此自然是要浮想联翩的。
徐达去世,朱元璋甚为悲痛,明史说:“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二子及后人“殊途同归”读《明史•徐达传》,有一句话,颇费思量。“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当年协助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诸功臣,只有大将军徐达的子孙,承袭魏国公和定国公。其他功臣,大抵都是被朱元璋杀的杀了、贬的贬了。
徐达共有四子三女,四子即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其女也分别嫁朱家人,或成皇后,或成王妃。但是,他的两位封侯晋公之子,却没有好下场。这两个人均卷入建文初年的“靖难之乱”。一个因忠诚而被囚致死,一个则因亲情而被杀。